在《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中,農藥產業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結合產業現狀和相關指導政策,國家農藥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將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科研投入和控制環境污染列為行業三大發展主題。
農藥產品同質市場無序競爭
我國農藥行業雖然建立起了完整的產業鏈,但仍存在著布局方面的很多問題,尤其是在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帶動下,以及世界農藥巨頭更深層次的“走進來”情況下,作為基礎支農產業的農藥行業,行業的矛盾表現得更為突出。
2005年,我國農藥生產企業2200余家,其中原藥生產企業近500家,加工(含少量分裝)企業1700多家。常年生產250多種原藥,農藥總產量中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的比例分別為45%、13%和41%。但大部分農藥品種均為仿制品種,自主創制的品種數量不足10%。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2005年我國農藥產量(原藥)突破百萬噸達103.94萬噸,我國農藥原藥消費量28.3萬噸,同比增長了9.1%。其中,殺蟲劑消費量增長了8.9%,除草劑增長了24.6%,殺菌劑增長4.0%,農藥行業銷售額達624.52億元。銷售額5年來增長了2.4倍,年復合增長19%,尤其是近兩年增速均在30%以上。如果除去部分農藥制劑產量計入原藥產量的增量,根據校對值,2005年我國農藥實際產量達68萬噸,從產量上看,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農藥原藥生產國,但市場規模只占全球農藥市場銷售額的6%,還只是世界第五。
歷史上我國農藥產業政策相對寬松,行業進入壁壘低、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狀況嚴重。全球8家主要農藥跨國公司的銷售額占全球農藥銷售總額的80%左右,而我國農藥生產企業近兩千家,即使上市公司中農藥類產品銷售收入最大的也僅占全國銷售收入的3%左右,行業集中度甚低。這導致國內農藥市場無序競爭,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單一農藥企業經濟實力差又導致新藥研發投入低,整個行業始終處于產品同質、壓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
國家農藥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將對未來農藥市場的走勢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順應國家產業政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的農藥企業將在未來的產業整合中獲得更有利的位置。2006年7月1日起,申請農藥企業核準的注冊資金最低要求為:原藥企業3000萬元,制劑(加工、復配)企業1000萬元,鼠藥制劑、分裝、衛生用藥企業500萬元,不再受理申請乳油農藥企業的核準,這明顯提高了農藥行業的準入門檻。國家的調控正迫使我國企業向規模化發展。而即將進入我國市場的一些國際企業,也無一不是巨型企業,只有規模化才能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與之一爭高低。 本稿由中國化工網www.chemnet.com.cn整理 農藥行業將在變革中獲得新生
在國家建設新農村戰略一系列政策引導下,我國農藥行業未來五年面臨良好發展機遇,但良好的外部環境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農藥行業獲得新生的主導因素還在于行業和企業的內部改造。除了加大自主研發、避免同質價格競爭、通過行業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外,控制銷售渠道將成為近期農藥企業競爭的焦點。從國際農藥產業發展規律看,行業利潤正在由制造原藥向成品制劑和銷售渠道轉移。同樣一噸草甘膦除草劑,國內企業以原藥形式出口僅能獲得不到3萬元的銷售收入和幾千元的毛利;而國際上一些公司則通過銷售各種濃度的制劑、稀釋助劑和施藥器材來獲得幾倍甚至十倍的銷售收入和毛利。國內上市農藥企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化工品制造商的水平,改變贏利模式是提高行業集中度和綜合競爭力的關鍵。
但與發達國家農藥企業所面對的集約化、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不同,國內農藥企業未來較長時間內仍將以單一經營規模小、農藥使用知識缺乏、價格承受能力弱的小規模農戶為主要銷售對象,創建低成本銷售渠道、提供配套售后服務和培育品牌忠誠度可能成為未來國內農藥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