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鉀算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產品,那是因為我們對氯化鉀的關注一直未曾中斷,之所以再次說起,起因于一種不吐不快的無奈。 在國內市場上,大家面對氯化鉀共同的神情也都是無助和無奈。
無奈的源頭,皆因氯化鉀寡頭壟斷的市場環(huán)境。
鉀鹽資源的天然壟斷性造就了全球市場供應的壟斷
世界鉀鹽儲量不少,已探明儲量(K2O)83億噸,儲量基礎170億噸,按照目前世界產量計算,已探明鉀鹽資源儲量靜態(tài)可保證307年,儲量基礎可以保證630年,應該算是化肥三大元素中儲量最不緊張的一種。但鉀鹽的儲量天然分布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四國的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92%,資源分布的高度集中造就了國際性的資源寡頭壟斷,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成為世界上最有話語權的氯化鉀供應商,那些操控全球鉀肥供應的寡頭公司也為我們熟知:國際鉀肥公司(IPC),烏拉爾鉀肥公司,白俄羅斯鉀肥公司(BPC) 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Corp)。
正是因為資源的分布不是我們可以左右的,生產供應壟斷的形成也是我們不可以左右的,所以面對國家鉀肥市場少數(shù)幾個壟斷寡頭對全世界的藐視,我們只能無奈地接受這個現(xiàn)實。
消費的軟弱成就了氯化鉀市場的剛性
與供應壟斷相對的是消費需求的普遍性和分散性,全世界的農作物都需要鉀肥,所以消費是分散的。每年有2300萬噸的氯化鉀供給全世界的土地,也就有成千上萬的渠道來滿足這個龐大需求,去接近那些寡頭供應商。供應商的市場是相對封閉的,可消費市場是完全開放的,每一個貿易商都不會放棄這個市場機會,特別是壟斷產品特有的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所以鉀肥的消費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聯(lián)盟,造就了消費的弱勢。
雖然以種植業(yè)為主的美國、巴西、中國、印度等國,占到國際鉀肥年需求量的70%,但是各國進口商本身也很難形成有效的采購聯(lián)盟,很容易被供應商形成的供應聯(lián)盟攻破,所以鉀肥壟斷集團在與各國進口商進行一年一輪的合同談判的結果就是鉀肥的價格一年比一年高。而且,進口貿易商越分散,與鉀肥供應商談判的弱勢就越為明顯。
2007年各國進口商同供應商談判的結局佐證了這個事實。2007年初,國際供應商對中國的談判以上漲5美元結束。很快,BPC等供應商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布對巴西從6月1日起開始上漲25美元,隨即各種上漲的消息紛紛傳來:美國市場供應合同上漲20美元,印度市場上漲50美元,東南亞市場上漲35美元。且不論上漲中各種貌似冠冕堂皇的官方原因,這些消費大國紛紛上漲也就意味著所有的消費地進口商已經接受了又一輪的上漲事實。
對于中國農資人來說,每年的大合同談判如同舊時窮人的“過年關”。2006年鉀肥國際大合同的拉鋸談判最讓人揪心,所有農資人懸著心翹首期待了整整一年,卻終究不得不承受“帝國主義資本家”近乎傲慢地漲價25美元的“剝削”,那是一種令人徒勞抓狂的無奈。
2007年的鉀肥談判算是起了一個大早,不過價格毫無懸念地漲了5美元,不過這回大家都平靜地接受了——掙扎似乎是徒勞的,大家已經接受了氯化鉀年年漲價的事實,唯一的期望是不要漲得太厲害。
進口壟斷助長了中國氯化鉀市場的單邊形勢
在過去的很多年里,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中化公司的前身)一直是獨家享受鉀肥的進口份額,而供銷社系統(tǒng)下的中農集團則獨享氯化鉀的國內銷售渠道,隨著國內國際市場的放開,雖然越來越多的貿易商開始參與到了氯化鉀的進口經營中,但是中化化肥和中農集團依靠原有的渠道和實力,仍然掌握著中國氯化鉀進口量的80%以上,在國內市場擁有當然的話語權。而一年一度的國際鉀肥合同談判,也就是中化同中農與國際供應商在談判桌上進行的戰(zhàn)爭。
在這種狀況下,國內其它貿易商、中間商、零售商和氯化鉀消費企業(yè)可以做的只能是唯兩家企業(yè)馬首是瞻,可以不了解國際市場行情,可以不關注市場動向,但是絕對不可以不密切關注兩家企業(yè)的動向。
進口氯化鉀供應渠道的單一和強勢,造就了國內氯化鉀市場供應主導消費的形勢,進口商壟斷著資源的供應源頭,就擁有了氯化鉀市場定價權,整個市場渠道鏈條淪為他們的跟風者。這一切最終體現(xiàn)為國內氯化鉀供應鏈利潤分配的不均衡,氯化鉀每年都為兩家企業(yè)提供了數(shù)量頗豐的利潤。
中國氯化鉀進口的壟斷,是歷史延續(xù)到今天的無奈,這種壟斷對于爭取合適的國際利益也許有效,但是卻又對國內市場造成了制約,這是一個兩難的無奈結果,不過這也許是目前市場下的一個相對合適的選擇。
如今國內氯化鉀行情正是火熱,但高昂的價格卻也令復合肥生產企業(yè)艱難痛苦,農民也開始對氯化鉀的高價搖頭,或許氯化鉀已經開始走到了它的最高處,不過,不到消費市場被壓折了腰,氯化鉀供、銷鏈上的寡頭壟斷者就不會收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