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末,對中國化肥及農資企業來說,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末,因為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我國將全面放開化肥市場。這個年末,四川農資集團公司董事長、總裁楊邦寧在60歲生日之后,榮獲“中國農資行業十大創新人物”稱號,并在商務部、供銷合作總社召開的“中國化肥市場對外開放機遇與挑戰高層研討會”上,激情闡釋扎根“三農”的“大農資”發展戰略,引來眾多媒體和同仁的關注。
當我們走近這位四川最大化肥貿易企業的掌門人時,他那慈祥的笑容一下拉近了距離,棕色邊框眼鏡的后面,透著儒雅、真誠。在輕松的訪談中,我們興致勃勃聽完了他的故事,也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對農資的激情。
“我是一個與農資有緣的人”
“我是一個與農資有緣的人”,楊邦寧開門見山風趣地道出了他豐富的人生閱歷。
1961年,因為父親是“黑五類”,楊邦寧15歲初中畢業后就被迫輟學。身高不足1.6米的他,開始在四川德陽縣新盛鄉供銷社站柜臺,這一站就是10年,賣過布、賣過酒、賣過肥料、賣過煤、賣過百貨。還當過化肥農資技術員,跑了8年田坎,跑遍了九十多個生產隊,指導農民科學用肥、合理用藥等。“就這樣,天天與農民打成一片,過得很快樂。”他回憶說。
楊邦寧是個用心做事的人,做什么事都較著一股勁要做到最好。“別人賣布用剪刀,我不用。兩根指頭均勻用力一扯,整齊流暢,分毫不差。”他的兩根指頭扯布技術,成了當時一絕,在1969年德陽縣的練兵比賽中還得了第一名。
1987年,楊邦寧因工作出色,調到了德陽市(縣改建市)供銷社。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他朦朦朧朧感覺到一點商機,便主動放棄了輕閑的機關工作,用借來的5000元錢組建了德陽市貿易中心,籌建德陽大廈。德陽大廈從圖紙設計,到破土動工、開業,只用了一年半時間。有趣的是,德陽大廈上面的酒店還在施工,下面商場卻開始營業了。德陽大廈建成后,成為當地最高規格的酒店、最大規模的商場,楊邦寧也因此在全省供銷系統小有名氣。
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為楊邦寧新的征程打下了基礎。
1998年,化肥流通體制改革,農資系統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急需有市場意識的人才。于是,四川省供銷社要求調動楊邦寧到四川省農資公司。當時,楊邦寧剛調到德陽市財貿政治部任主任幾個月,工作十分順手。不安分的他還是想到市場去找感覺,但妻子卻不愿他再去折騰。“省供銷社找我談話后,我回家與妻子商量,妻子的態度一反一復,我很為難。無奈之下,我們在‘去’、‘留’的兩個紙團上抓鬮,最后才放我去。”我們細微地察覺到楊邦寧目光里流露出的一絲自信。
“我15歲參加工作,1999年到四川省農資公司,我的事業和命運總是與農資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一生注定與農資有割舍不斷的情結。”這個情結,使楊邦寧在心頭醞釀著新的夢想。
貼近資源 貼近市場 貼近“三農”
從征求意見到報到上班僅三天時間,53歲的楊邦寧又站在了新的起點。當時,四川農資公司正處在計劃經濟結束,全面走向市場的關鍵時刻。
在計劃經濟時期,農資公司主要經營化肥、農藥和農具,國家統購統銷,省級供銷社的農資公司“生存靠化肥、效益靠政策”,可謂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農資產業進入市場后,一方面,大的化肥企業利用資源優勢,建立銷售網絡,直接進入流通領域,逐步形成了“產銷一體化”的雛形;另一方面,具有實力的國家級大公司憑借自身資金、資源和人才優勢,迅速完善營銷網絡,擴大市場份額,在市場上長袖善舞。在化肥市場異常激烈的競爭中,作為省級供銷社的農資公司受到多重壓力的擠壓而風雨飄搖。
“那時,四川省農資公司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人才結構的制約,農藥經營大幅減少,農具經營基本退出市場,化肥銷售占到總銷售額的95%,而且以瀘天化、川化等大型化肥企業為主,農資公司實際上就是這些化肥企業的銷售公司。產品結構單一、產業結構單一,形勢十分嚴峻,我們才發現在變幻莫測的市場浪潮中,四川農資公司竟是如此的脆弱!”楊邦寧回憶起這些多了幾分激動。
2001年,對四川農資公司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瀘天化、川天華兩大主要尿素支撐企業紛紛成立了自已的專業營銷公司“九禾”,所有的產品都由九禾公司銷售。釜底抽薪的變局讓四川農資公司措手不及,三百多名員工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沒了精神:“公司少了資源,到底還能生存多久?”員工三五成群議論。楊邦寧卻是一臉的平靜。
“痛則變、變則通、通則達。單打獨斗的小農經濟盆地意識是不行的,只有延伸和創新才有出路!”楊邦寧在職工大會上為員工打氣。
2002年,四川農資公司召開了一次戰略研討會,開始尋找突破口。楊邦寧提出扎根“三農”是農資企業的優良傳統,是農資企業的優勢和發展基礎,農資化肥貿易是我們的主業和強項,我們既不能退讓,也不能固守一方。我們必須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變守勢為攻勢。
首先,采用沿主營業務延伸的方式,拓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化肥貿易產業向上游的化工產業延伸,向下游終端連鎖延伸;飼料產業為龍頭向上游繁育和下游食品加工延伸;用國內貿易補充國際貿易,由內貿向外貿延伸,以農資為主線向縱橫兩方向發展。
其次,以“空懷的心態”積極吸納先進管理理念,采取多種形式吸納股本,變股權單一為多元化;學習和采用“激活休克魚”的方式,用低成本運作參與資本重組,迅速擴大資本容量;本著“有什么樣的人才發展什么項目,需要發展什么項目就引進什么樣的人才”原則不斷補充高素質人才,優化人才結構;變單一尿素經營為尿素、鉀肥、磷肥等多種品種并舉,變單一化肥貿易為以農資為主,實業、高新農業、物流、酒店多產業板塊支撐的經營框架。采取多種措施,貼近資源、貼近市場、貼近“三農”。
“大農資”發展戰略初見成效
憑借長期的市場積累和大量的調查研究,2004年,楊邦寧把農資行業中的經驗濃縮為“大農資”理論,成為中國農資行業提出“大農資”理論的第一人,2005年“大農資”正式確立為四川農資集團公司的發展戰略。他告訴記者:“大農資”富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它不僅僅指農資化肥等單一經營品種,而是一個產業鏈的概念。是指在傳統農資經營的基礎上,按產業鏈的思路,向上游、下游及相關領域主動擴展,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領域各個環節提供服務。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出路才有財路”。這些年,四川農資集團以“大農資”發展戰略為主線,堅持集團化管理,專業化經營的原則,初步形成了五大經營板塊:一是以化肥為主的傳統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銷售化肥350萬噸,創歷史新高;二是進入化工實業和礦產領域,通過收購、控股、租賃、合作等形式擁有了4個化肥廠、1個焦化廠、2個煤礦、1個鉛鋅礦,年產化肥60萬噸;三是開發高新農業,通過控股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隆生集團,以年產30萬噸飼料為基礎,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四是本著“可控、自主、高效、暢通”的原則,四川農資邦力達連鎖網絡與供銷系統內外基礎網絡進行成功有效的對接。目前,邦力達農資連鎖以四川為基礎建立了67個配送中心,四千多家連鎖經營門店,分布全國14個省市,并以所擁有倉庫、長江碼頭和鐵路專用線為基礎,發展物流業,更好地支撐邦力達聯鎖網絡的建設;五是以成都市四星級羅曼酒店為支撐進軍服務業。
2006年,四川農資集團公司銷售收入突破35億元,成為四川省最大的化肥貿易企業,四川省政府重點扶持企業之一。
“市場是巨大的冰川,只有拼命去擠,才會有裂縫,為自已贏得發展空間,否則自己將被淘汰出局。外商涌入中國市場不可怕,我們已做好準備去比一比、擠一擠,與外商同臺尋找新的商機。”當記者問及化肥市場放開后有何擔心時,楊邦寧一臉樂觀。
惠農富農是我們的責任
“做企業一靠員工,二靠消費者。我們的主要消費者就是廣大的農民,農民才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雖然生在城市,但與農民打了很久的交道,與農民有很深的感情。中國的農民是最淳樸,也是最弱勢的大群體,作為涉農企業,我們有責任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一點。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列為頭等大事,這對于我們農資企業來說,將是新的機遇,我們既要認真研究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抓幾件實事。”楊邦寧一口氣說出他的具體措施。
第一件事就是加快農資連鎖配送體系建設。邦力達農資連鎖是以四川省農資集團公司為龍頭,上聯中農公司,下聯市縣基層供銷網點,外聯生產廠家的農資連鎖配送經營網絡,我們要發揮其貼近市場、貼近農村、貼近農民方便購買的優勢,強化各基層網絡建設,直接送貨到基層網點,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使銷售價格比社會上其它銷售渠道平均低5%~10%。
第二件事是強化農資服務,開展“兩放心”活動。通過開展農村社區綜合服務,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優質的商品和服務配送到村、到戶,使農民用上放心化肥、放心農藥。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的“三配套”活動,提高服務的科技含量,以科技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第三件事就是與農民成為利益共同體。我們在銷售化肥給農民的同時,也想辦法將農民的副產品收回來,再進行深加工,讓四川的農民走出去、富起來。
正如楊邦寧在“全國農資行業十大創新人物”頒獎臺上所說:“經過市場大潮的洗禮,新時期的農資人學會了競爭、創新,積累了市場化必須具備的基本經驗,更應該有扎根‘三農’的‘大農資’思想,在擁有9億農民的農業大國,我們的農資產業天地廣闊,大有可為,充滿希望!” 背景鏈接
四川農資企業集團是經四川省供銷社批準,四川省農業生產資料總公司實施改制,于2001年組建成立的有限公司。集團公司現擁有資產17億元,凈資產4.76億元。
近年來,集團公司制定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大農資為主線多業態發展,走工貿結合,內外貿一體化的路子,確立了“四三二一”的工作思路,即:抓緊四大調整(經營、資產、人才、產權),做到三個貼近(市場、資源、三農),加快兩個對接(基層網絡、專業合作社),打通一個通道(內外貿)。
經過幾年的努力,企業發展已步入良性軌道。被四川省政府列為重點扶持的大型集團企業,連續5年成為四川省商貿企業最大規模十強、四川省貿易企業最佳效益30強。已形成了貿易、實業、高新農業、物流業和酒店業五個經營板塊。
今后集團公司將本著為農服務的宗旨,進一步搞活農資商品流通,大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發揮人才、網點、資金、信譽和體制優勢,以農資經營為主,向多元化,國際化方向邁進,把集團公司建成科技領先,集貿工農一體,進出口合一,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相融的大型企業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