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張永偉
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戰略。國家為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出臺了很多政策,也陸續投了不少錢,但大量的企業仍缺乏創新積極性。為什么企業總是喜歡把錢用于擴大規模、搞多元化,而不愿投向研發呢?問題癥結何在?如何才能調動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這是值得深思、有基礎意義的問題。
創新動力不足是制約農資企業自主創新的核心問題
目前農資企業創新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條件不足,如創新基礎差、能力弱、缺乏創新型企業家和技術人才、政策支持不到位等。二是動力不足,農資企業缺乏創新熱情,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原有企業發展模式的依賴仍很強。總體看,自中央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以來,創新工作有成效,但與中央要求還有很大距離。根據國家科技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占25%,研究開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56%,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動力不足已成制約企業自主創新的核心問題。
內在動力是外部條件發生作用的前提。缺乏創新主體的內在動力,外部支持性政策的作用很難有效發揮,有的甚至會被扭曲,一方面可能會成為企業借機向政府要錢、要政策以及尋租獲利的機會,另一方面則可能成為一些政府部門借機強化對企業干預、擴展部門權力的工具。“多個部門抓創新,但卻不知誰負責”是各地反映較多的一個問題。由于“多龍治水”,擴權爭利便難避免。同時,政府搞評獎、定創新項目、由政府出資成立投資公司增加創新投資等早已被證明不會有什么好效果的做法又開始時興,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門又開始“忙”起來,感到對企業又有“抓頭”了,結果是政府對企業干預增加,企業卻怨聲載道。在企業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試圖只通過政策扶持或增加投入來實現自主創新,是不可能的。沒有企業的自主、自覺行動,政策再幫忙,反而會增強企業創新的惰性。
創新環境的缺乏是導致農資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企業愿不愿意創新,既取決于自身能力和企業家意識,又與國家環境密切相關。從創新規律看,一個國家的發展環境對企業創新動力的形成和創新的程度有決定性影響。在生產要素導向階段(即經濟發展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忽視環保、廉價勞動力等基本生產要素)和投資導向階段(即靠大規模投資支撐經濟發展),企業可以輕易獲取廉價生產要素或大量生產訂單,創新意識普遍不強,這兩個階段是創新不活躍期,此階段發展環境的特點決定了很難產生大規模的創新活動。只有當國家經濟轉向或處于創新導向階段時,大規模的企業創新才會出現,這個階段是創新活躍期。
創新導向階段之所以能產生大規模創新活動,是該階段重大環境要素的特點決定的。根據邁克爾·波特的鉆石理論和美、歐、日等國發展實踐,能從根本上激發大量企業進行創新的重大環境要素主要包括生產要素條件、市場環境、需求水平、產業環境、政府角色。這些要素既影響企業創新,也是決定產業發展和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這也說明創新與經濟發展不能割裂。創新導向階段環境要素的主要特點及其與創新的內在關系是:
適度的、相對不利的生產要素環境。從各國創新歷程看,在資源、能源、人工、自然環境等初級生產要素相對富裕、寬松的地區或發展時期,企業創新不活躍。而適度的、相對不利的生產要素環境,如資源和能源相對不足、人工成本上升、環境壓力加大等,往往能逼迫企業走上創新道路。
健康的市場環境。這是大規模創新活動產生的基礎。創新對市場環境要求主要有四條,首先,有真正的市場主體。企業能基于內外部環境變化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其次,充分、規范的競爭環境。越是競爭充分的行業和地區創新越活躍,壟斷和競爭無序會扼殺創新。再次,公平的發展機會。在“暴利”和“尋租”盛行時代企業很難安心創新;在優待外資、排擠內資的不公平環境下,很難調動本國企業的創新積極性。第四,完善的法律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財產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挑剔的需求條件。市場需求是企業創新的原動力。成熟、挑剔、且不斷升級的客戶需求會牽引企業走上持續創新的道路,低層次的需求條件則只能養活創新意識差、技術水平低的企業。
良好的產業環境。在產業基礎好,產業規模較大、產業組織合理,有上下游層層加壓、相互提升的產業集群,有發達的科研院所、服務商等各類相關支持性機構聚集的產業環境下,企業既有創新動力,也有條件,因此創新活躍;相反,在惡劣的產業環境下,企業不愿創新。
正確的政府角色。創新風險過大會嚇跑企業,政府干預過多則會扼殺企業創新激情。
中國正處在由要素和投資驅動經濟增長向創新導向階段轉型時期。目前離創新導向型環境還有相當距離。一方面,要素環境的轉型在不同程度地向企業傳遞創新的壓力和引力;另一方面,環境轉型還遠未完成,國家有關政策也未調整到位,從而決定了大量企業必然缺少創新的動力和激情。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問題,必須建立創新導向型國家環境。同時,環境轉型的長期性也決定了一個國家大規模創新局面的形成也將是一個長期、艱苦過程。忽視要素環境對創新的根本性影響、急于求成、表面文章等做法都是與創新規律相違背的。
影響農資企業創新動力的因素
首先,逼迫企業創新的要素壓力機制尚未形成,生產要素壓力沒有及時、充分傳遞到企業身上。中國的要素環境實際上已不寬松,能源、礦產、資金、土地、勞動力、環保等的壓力越來越大。但由于歷史原因和政府出于保護企業的考慮,一些重要生產要素的價格被長期扭曲、壓低,要素價格不能反映其在市場上的稀缺程度。企業既然能較容易地獲得低廉生產要素,便沒有足夠動力去改變靠消耗資源、追求低成本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
其次,缺乏催生創新、保護創新的市場環境。由于企業改革不到位,在所有權實質性缺位、干部任用非市場化情況下,多數國有企業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市場主體,企業高管人員為迎合政府偏好和迫于短期業績壓力,大多不會選擇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且往往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創新道路。農資行業競爭過度,限制了競爭刺激和逼迫企業創新的作用。
第三,需求對創新的牽引和拉動乏力。農資行業低層次需求過大、缺少作為主流的挑剔型客戶群、消費升級慢、政府需求側管理政策不到位、全社會鼓勵創新的消費文化缺失等,嚴重制約了需求對創新的牽引和拉動作用。
第四,行業環境總體有所改善,但刺激和拉動創新的效應卻不明顯。目前在全國很多地區已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農資產業集群,但由于產業集群內低水平重復嚴重和低端企業過多、有系統集成和產業鏈領導能力的大型企業過少、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等原因,農資行業還沒有形成上下游相互提升、競爭壓力層層下傳的集群創新機制。
第五,政府在創新活動中越位和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企業創新。政府越位表現為對企業行政干預仍過多,一些地方政府在創新中違反創新規律,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甚至給企業下達創新任務、由政府確定創新項目等做法,對企業創新造成極大傷害。
解決農資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問題的政策建議
讓企業有創新動力沒有捷徑可走,不是出幾項政策、加大些投入、宣傳動員就能解決的。它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關鍵是建立能逼迫和吸引企業持續創新的國家環境。這種環境的形成過程也是大規模創新出現的過程。應按照自主創新和經濟轉型相結合、各類環境要素政策相協調的原則,下決心理順和調整要素政策。
首先,加快推進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形成逼迫企業創新的要素倒逼機制。由于能源、資源、人工、環境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的巨大壓力遲早要釋放,我們必須通過調整要素政策將這種壓力釋放的過程變成逼迫企業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應放任壓力釋放從而大面積削弱國內企業競爭力或用政府力量阻止其向企業傳遞。要素政策調整的重點是逐步實現能源、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市場化,使之能充分反映其在市場上的稀缺程度。
第二,完善催生創新、保護創新的市場環境。市場環境得不到改善,就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創新活動。要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提高競爭水平,打造充分、有序的競爭環境,強化競爭對創新的壓力和推動力。加大財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護企業創新熱情,讓企業敢于創新。
第三,深化企業改革,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要讓企業有內在創新動力,就必須改革現有企業的業績考核制度和企業經營者的考核與任用制度。積極探索建立資產監督權(行權機構如國家審計署、財政部等)、出資人所有權(行權機構是真正意義上的出資人代表)和運營權(行權機構如國有資產運營公司)相對分開的資產管理新體制。
第四,調整和制定有關需求政策,形成拉動企業創新的需求牽引機制。從需求側研究和制定有關政策以拉動企業創新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我們要改變多年來重廠商側輕需求側管理的做法,調整和制定有關需求政策,如利用法律、行政、標準等手段提高需求標準,拉動產品或產業升級。改革政府采購的體制和機制,擴大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的支持作用,特別是要動用重大工程項目招標、重大技術采購等國家資源,為國內企業提供重大工程實踐機會和創新產品的市場出口。
第五,進一步改善產業環境,發展、提升產業集群,形成集群創新機制。要大力培育有技術集成和產業鏈領導能力的大型農資企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鼓勵農資企業并購、重組、聯合。進一步規范產業秩序,減少惡性競爭。
第六,正確政府定位,實現政府與企業良性互動。政府是創新環境建設主體,企業是自主創新主體。政府應努力克服創新中的越位和缺位問題,致力于激發企業創新熱情、提供有利企業創新的條件、承擔企業不能承擔的創新風險這三大任務。對政府不能干或干不好的事情,要堅決交給企業或協會、中介等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