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弛
講述自己的過程,同時也將是一個進化自己的過程 連續4年的《一號文件》都涉及了農民增收、農村建設、農業發展這三個方面,同時也讓農資企業得到了最長足的發展。從2004年起,國家的惠農傾斜政策為農資企業的生存創造了良好的土壤,對化肥生產企業的補貼和優惠、對農資流通企業在淡儲、“萬村千鄉”工程等方面的扶持,讓農資企業家們過上了好日子。
這當然是值得我們高興的現象。傳統上我們認為,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股東利益的最大化,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就是稅收和就業,每年拿出一份好看又真實的年報,是一家企業向社會證明自己最實在的方式。然而,當我們的農資企業開始在市場中長大的時候,就應該學會如何向社會展示自己了。我們發現,不管在農資傳媒上,還是在行業會議上,農資企業更多地在關注如何利用國家政策發展自身,而鮮有講述在得到扶持后,是否真正為農民帶來實惠?是否真正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實際上,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的要積極發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農藥、優化肥料結構、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規模、建設萬村千鄉市場等內容,我們很多農資企業一直是在以企業行為運做,農資企業家們似乎沒有把自身經營與國家以往扶持政策結合起來,至少我們的農資企業沒有把這種意識向社會講述出來。
這當然和我們的農資人一直不善于表達自己有關系。他們把低調看做是一種美德,盡管他們真的很辛苦,對農民消費者也真的很誠懇,隨著農資產品原材料的漲價,自身的利潤十分微薄,但農資企業在向社會講述自己的苦衷的時候,往往忽略了自己作為一個涉農業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今年的《一號文件》就明確表達了,隨著國家對“三農”的日趨關注,國家最關注的是如何讓涉農企業為“三農”更好地服務,以達到解放農業生產力、減少資源浪費、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推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因此,農資企業已經不再是面對一個用肥客戶,不再面對是某個特定人群,而是要面對一個國家希望讓弱勢群體富裕起來的共同愿望。也就是說,農資企業不但自身要利潤,更要擔負著把國家惠農政策延接到農民身上的天然義務。
所以,農資企業所要向國家政策制定部門講述的不僅是涉及自己的發展,更要向提供對農民生產有更大扶持力度以及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建議,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國家出臺更多也更合理的惠農政策,而作為執行者之一的農資企業,也才能真正的長期受益。
我們的農資企業應該明白,向社會講述自己的最好方式,不是展現自己的力量有多強大,而是講述自己存在的價值。現在,農資企業應該開始梳理對外講述自己的語言,讓我們:
少講點時市場占有率,多講點行業未來——不管是國家行業主管部門、農民消費者還是競爭對手,都更期望領先者多描繪可能影響農民生活生產方式的產業未來;
少講點從當地獲利,多講點對當地的貢獻——哪個角落的農民都不會喜歡只會從他們身上賺錢的公司;
少講點價格,多講點價值——既然質量優為何低價,除了賺錢,企業在區域市場的引導價值才是市場競爭中最大的差異化;
老板少講點,員工多講點——員工向社會講述自己和自己的企業,比老板更有公信力。
講述自己的過程,同時也就是進化自己的過程。當有一天,當我們的農資真正學會像這樣向社會講述自己的時候,才是這個群體走向成熟的標志。
那時,農資企業就會得到真正的社會扶持,一種人心所向的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