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的根瘤菌劑,到后來的細菌肥料,再到今天的生物肥料,名稱的演變顯示出我國生物肥料發展歷程。目前,我國約有500家企業年產數百萬噸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應。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生物肥料在經歷了無序混亂、有序管理兩個階段后,如今已進入關鍵創新階段。那么,生物肥料如何創新?今后發展方向如何?記者近日采訪了有關專家。
據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葛誠介紹,生物肥料是指應用于農業生產,能夠獲得特定效應的含有特定微生物活體的制品。這種效應不僅包括土壤環境及植物營養元素的供應,還包括其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對植物的有益作用。目前生物肥料品種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微生物發酵擴培為主的菌劑類;一類是微生物制劑與營養物質復配的生物有機肥類。
葛誠認為,生物肥料的存在基礎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要。但由于科研長期滯后,技術支撐不足,加上受其他一些因素制約,要使其健康、持續發展,還有諸多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具體體現在:其一,要從整體上改變科研滯后的局面,加強企業技術引進和嫁接工作,建好各級各類工程技術中心,把全行業技術和產品研發創新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來抓,同時做好管理、技術、市場營銷方面的人才培養;其二,要積極發展差異化、個性化產品,注意發展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肥力水平和不同作物的專用產品,倡導生產菌種的“菌株化”,改變產品重微生物數量輕質量的局面,向數量、質量并重發展;其三,培育名牌,積極和實事求是地做好產品應用的科普工作,做好農民施肥的技術培訓、指導和意見反饋工作,杜絕虛假、誤導甚至欺詐的廣告宣傳。
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張樹清博士認為,隨著研究深入和實際應用需要,應不斷加強生物肥料新品種的創新開發,實現以下三個轉化:
由單一菌種向復合菌群轉化 在這個轉化過程中,一是不要單純追求營養元素供應水平的提高,而要追求多功能,如增加抗病、避蟲等功效。例如,5406菌種可增強作物的抗病能力,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聯合菌群的應用,可使菌種若干性能在原有水平基礎上再提高一步,使復合或聯合菌群發揮互惠、協同、共生、加強、同位作用,排除相互拮抗的發生。二是要延長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時間,微生物存活時間越長,生物肥料的特效期就越長。微生物在土壤中存活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土壤中可利用的碳源水平。因此,可在生物肥料中加入一種能夠分解土壤中含碳化合物的菌株,以不斷供應微生物碳源營養,達到延長微生物在土壤中存活時間的目的。
由單純生物菌劑向復合生物肥轉化 要由過去單純的硅酸鹽劑、土壤磷活化劑、根瘤菌劑、固氮菌劑等向生物菌劑與營養元素(氮、磷、鉀等元素,微量元素)、有機肥、抗生素等復合的生物肥轉化。這種轉化有利于實現生物肥與生物藥的結合,增強肥料的多功能作用效果。
由單一劑型品種向多元化轉化 為適應不同條件,生物肥料除液體劑型、草炭載體粉劑外,還應有顆粒劑型、凍干劑型、礦油封面劑型等。生物肥料作為生物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正在出現良好的發展空間,這就是由低級向高級、由低效向高效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張樹清博士認為,21世紀生物肥料開發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生物肥料將與化肥、有機肥一起構成植物營養之源。因此,生物肥料與化學肥料是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性能上的配合與補充。生物肥料只有與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同步發展,才具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