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羅利軍興奮地告訴筆者,世界上首例雜交旱稻組合已在上海誕生,在上海地區小面積試種的結果表明,雜交旱稻的產量已與目前大面積生產的雜交水稻產量基本持平。
這個團隊著手選育優良的雜交旱稻組合。他們將近千個新配出的雜交組合,分別進行15株~100株不等的試種;又從中遴選出近20個優秀的雜交組合,于今年在上海的青浦、嘉定等地進行小面積種植。近20個雜交組合中的“旱優2號”、“旱優3號”、“旱優5號”和“旱優8號”4個組合表現優秀:它們在與水稻相比節水50%的情況下,仍能使實際平均畝產達到450公斤以上;其中產量最高的“旱優3號”甚至達到504.97公斤/畝,與大面積生產的雜交水稻產量基本相當。
“人們對雜交旱稻最關心的,除了節水效果之外,便是產量和米質兩大問題。”羅利軍研究員說,“經檢測,這批雜交旱稻新組合已達到農業部頒布的二級優質米標準。與上海推廣面積最大的優質雜交水稻‘寒優湘晴’米質相當,而且蒸煮后還有特殊的茉莉花清香。專家認為,從品質與產量上看,這些雜交旱稻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資料表明,我國干旱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春旱發生幾率在北方稻區為60%~80%,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為40%以上;伏旱發生幾率在西北稻區為60%~70%,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為40%~50%;秋旱更是普遍發生。南方稻區每年都有局部性、季節性旱災造成水稻減產。
專家估計,我國現有2億至3億畝沙丘、鹽堿地及南方山區的旱地,如能開發一定的面積種植雜交旱稻,可年增稻谷250億公斤以上;在近10億至15億畝的旱地作物內如能間種或套種一部分雜交旱稻,可年增上百億公斤稻谷;而傳統低產的旱稻及靠“天落水”種植的水稻田,如改種高產雜交旱稻品種,又可年增稻谷約50億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