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三人成全免费观看电视剧高清,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首頁 >> 信息中心 >> 種子市場 >> 正文
國內化肥市場每日走勢評述
國內尿素市場動態簡報
2005年中國種業要事點評
http://egbuddhist.com 2006-1-13 16:44:16 信息來源:農博網 瀏覽:

2005年中國種業在蓬勃發展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作者從一年中中國種業發生的大事、要事擷取數則進行點評。

  一、豐樂種業違規作假被曝光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2005年伊始,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第一單為“上市8年連續6年財務造假”的豐樂種業拔得“頭籌”。豐樂種業挪用3.83億募集資金進行證券投資、虛構2億元募資項目,虛構利潤4006萬元。據豐樂種業受命發布公告稱:2000年7月豐樂種業委托上海博采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理財1.01億元。該項委托理財行為受大連證券違規案牽連,被國家公安部立案調查,涉及資金及有價證券于2002年9月7日被司法凍結,預計該項委托理財損失7000萬元。在經過調查核實后,中國證監會對豐樂種業及其相關主要責任人進行了經濟處罰。
點評:豐樂種業因最早進入資本市場被譽為“中國種業第一股”。上市后的豐樂種業憑借融資渠道快速擴張,發展成為國人矚目的種業大亨。但豐樂種業上市時沒有及時剪斷新舊體制的“臍帶”,母子公司在主體、機構、功能方面新舊體制交叉重疊;集團管理層次模糊,類似“四世同堂”,難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規范治理結構;員工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心理心態難以走出舊體制的“窠臼”。豐樂種業上市后試圖通過整合區域銷售網絡控制安徽種業市場,把種業做大做強,在全省建立控股連鎖子公司,追求“做大做強”。但因國有產權一股獨大,體制僵化,缺乏精細化管理,創新能力不足,缺少優勢產品,銷售管理滯后,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不合理,盲目進行多元化投資,現金流不足以支撐擴張整合速度,導致資金鏈越繃越緊,最后以市場整合失敗而告終。在玉米、水稻等主業營銷方面缺乏核心產品,連年效益欠佳。據安徽省公安廳經偵大隊資料,截至2003年底,豐樂種業剩余資產折合人民幣僅4500萬元。處罰決定書公布后,公司股價放量跌停并創新低,收盤價3.82元僅為歷史最高價的14%。新任董事長吳大香聲稱,已經渡過了證券違規作業造成的不良影響,下決心努力營造豐樂種業新形象,建成“中國種業第一強”。

  二、發改委發文實行“種子限價管理”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業部曾于2004年3月26日聯合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物價部門和農業部門加強對糧食作物種子價格管理,務使種子價格穩定在2004年2月底以前的市場價格水平。通知要求各地加強對種子價格的監測,制定防止種子價格顯著上漲或者有可能顯著上漲的工作預案,適時采取價格干預措施。對當地主要糧食作物種子可實行限定批零環節差價率或者利潤率,規定零售環節最高限價,實行提價申報制度和調價備案制度等。2005年,有相當一部分省、市、縣陸續公布了種子限價管理措施,有的地方還實行了“明碼標價”銷售。

  點評:種子限價管理是《種子法》頒布后政府第一次采用行政措施限制種子價格,其目的是“保護種子生產者、種子經營者以及種糧農民的利益”,試圖對種子市場發育起良好的穩定和引導作用。但業界人士質疑:其一,價格管制對我國種子市場只具有部分適應性,種子價格過高或不合理并不都適合通過價格管制來治理。其二,部分種子價格上揚反映供求關系的自我調節,是種子價格向價值的理性回歸,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表現。沿襲計劃經濟而來的中國種子價格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以玉米為例,中國玉米種子價格低于亞洲、南美洲許多發展中國家。例如玉米種子與商品糧價格比率,中國為1:5,北非地區為1:16,南美地區為1:23,亞洲其他國家為1:24,所有發展中國家平均為1:19。也就是說,中國的玉米種子價格僅相當于所有發展中國家玉米種子平均價格的1/4。如果考慮到育種科研的實際投入成本,我國計劃經濟體遺留下的種子價格更是偏低,現在的種糧比是1:5最高至1:8,而國際市場種糧比為1:15~1:25。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下,種業國際化乃大勢所趨。種子限價管理,勢必影響中國種子產業發展并在價格上與國際接軌。我國種子市場從總體看仍處于高度分散狀態,盡管兼具完全競爭與壟斷經營的特征,但壟斷經營不是市場價格上揚或利潤率高的主要原因。從促進中國種業發展而言,應加強相關政策的配套改革和種子市場的規范建設。

  三、“誰有958,今年準發家”

  2005年春季供種季節,種子市場出現始料不及的形勢,東北市場急劇地增加了鄭單958供種量,待黃淮海玉米區進入播種季節,鄭單958種子供應明顯緊缺,價格上揚,每公斤零售價從8元迅速漲至10元、12元,直至14元。甚至有價無貨,以致種子市場出現“誰有958,今年準發家”最熱門的議論話題。加上人為炒作,沸沸揚揚,造成全國性玉米種子緊缺的假象。有關部門緊急召開會議,研究種子余缺、種子限價、市場管理等。最后確認,除個別緊俏品種外,2005年玉米種子供應充足,價格合理。

  點評:鄭單958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雜交種,它傳承了緊湊型玉米的優點,葉片斜舉,適宜密植,抗病抗倒,又增加了軸細、粒大、出籽率高的優點,有很明顯的產量優勢;特別是制種產量較高,為經銷商營造了很大的利潤空間。鄭單958貨源短缺引起種子價格上揚的原因,一是企業成本增加。種子企業在市場準入、品種研發、審定推廣、購買品種權、廣告宣傳、包裝加工、銷售網絡建設等方面增加了投入,其中品種權的投入最多。二是由于糧價上漲,種子企業制種成本也相應增加,但總體上說玉米種子價格比較平穩,雖然部分品種漲幅較大,但這些品種只適種于局部地區,種子數量相對較少。大路品種價格與上年持平或略低于上年價格,有很多大路品種已接近或低于成本價,多數是適銷不對路或是即將退出主栽地位的品種。因此,部份品種的種子價格上揚,一定程度上反映種子價格的回歸,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求關系自我調節的結果,應視為一種正,F象。

  四、民營登海種業股票成功上市

  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于4月18日在深交所中小板塊上市,簡稱“登海種業”(股票代碼002041),募集資金3.5億元,每股發行價16.70元,發行后總股本8800萬股,A股可流通股本2200萬股,上市流通股本1760萬股。董事長李登海直接和間接擁有登海種業56.27%的股份,約持股4951.76萬股,按照發行當日收盤價23.91元計算,李登海自身擁有的股權流通市值已達11.84億元。登海種業的招股書顯示,該公司為集種業科研、生產、推廣和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居玉米種子行業龍頭地位,2004年主營業務收入2.97億元,主營業務利潤1.54億元,毛利率51.91%,其中玉米種子營銷收入占90%以上。

  點評:李登海原是山東省萊州市后鄧村農民,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研究,先后育成玉米優良品種30多個。李登海實行育、繁、推結合,產、供、銷一體化,領銜創辦了全國第一家民辦萊州市農業科學院和第一家民營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李登海代表著中國新一代農民的智慧和榮譽,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情結?梢哉J為,今天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為每一個有決心有能力創造財富的人提供了機遇。登海種業上市后有兩大熱點引人矚目:第一是融資去向。上市融資的目的為了企業擴張。擴張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專業多元化投資,即與種業發展成為垂直或橫向的鏈條。另一種是非專業多元化投資,如旅游、房地產、物業等等。登海種業公司最大的優勢是玉米育種,融資主要投向為玉米雜交種的研發。但若重蹈其他上市公司舊路搞非專業多元化投資項目,將是對登海種業很大的考驗。第二是現代企業管理。李登海曾高屋建瓴地向業界點評登海種業的優勢和不足:一流的品種,三流的營銷,五流的生產。種業公司上市標志經營成功并獲得發展資金,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又是在鞭策下負債前行。登海種業怎樣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和規范化治理結構并逐步實行產權多元化,以及怎樣進行大刀闊斧的銳意改革,是廣大股民翹首關注的重點。

  五、棉田里發生的中外種子爭奪戰

  6月22日,中央農業部宣布,中國轉基因抗蟲棉從科研到推廣均取得長足進步,種植面積從2001年的2500萬畝增加到2004年的5550萬畝,占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2/3。科研單位先后育成幾十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其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種植面積占70%,超過了幾年前孟山都公司在中國種植抗蟲棉的面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轉基因抗蟲棉自主知識產權最多的國家。

點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上個世紀90年代初,北方棉區棉鈴蟲爆發成災,棉花減產50%,有的地區幾乎絕收。據專家估算,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人民幣100多億元,引起國務院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經過農業部批準,孟山都公司第一次把保鈴棉種子引進中國。1998年起在河北、安徽省大面積推廣種植,2000年900萬畝,2003年達到5000多萬畝,孟山都公司轉基因抗蟲棉種子占據中國60%以上的市場份額。中國抗蟲棉研究奮起緊追,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棉花轉基因技術平臺,迅速趕上并超過了孟山都公司抗蟲棉的種植面積。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育種速度快,突破性品種少。二是推廣品種多,生產用種多、亂、雜。三是市場主體多,缺少優勢企業。四是種子利潤高,品種權益難保證。最關鍵的難題是誰來推進國產抗蟲棉產業化?權威人士指出:盡管發生在中國棉田里的中外種子競爭初戰獲勝,但中國轉基因抗蟲棉種子產業化卻陷入了難以逾越的發展“瓶頸”,它涉及到體制、機制和環境。根據中國現在的行政管理制度、科研育種體制以及種業市場化進程,還有很多亟待解決和難以理順的問題。國產抗蟲棉產業化發展設想還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和議論上,實現這一目標任重道遠。

  六、轉基因水稻商業化引發爭論

  6月24日結束的“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農業部官員指出:安全評價是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這次會議決定了兩件事。一是轉基因水稻商業化問題暫停進行,轉基因水稻只準在試驗田種植。二是“農安會”換屆。第一屆“農安會”有50名委員,其中60%以上從事轉基因作物研究。此次選出74位各方面專家擔任第二屆“農安會”委員。在此之前即4月27日,農業部還緊急發出《關于加強轉基因作物安全監督檢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有關單位緊急行動開展轉基因作物安全大檢查;嚴格自律,對正在研究的轉基因作物進行全面自查;加強監管,按照審批要求進行全面核查清理。

點評:甲申歲尾,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會議傳出消息:可能有3個轉基因水稻品種獲準推向市場,還公布一份為期3個月以轉基因稻米飼喂小白鼠的安全實驗報告。有13億人口的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種植轉基因水稻的國家,這個有震級的消息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科學家建議對轉基因水稻商業化持謹慎態度,每天吃稻米的老百姓莫知所云,只有生物技術公司的老板以及擁有專利的科學家翹首企盼,他們可能從中獲取商機和功利。據報道,此前已經有人私下把轉基因水稻擴散到大田種植。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那一種作為主糧的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一旦作為中國人主糧的轉基因水稻被廣泛種植,將為其他轉基因作物大規模地進入拓寬道路,跨國公司很容易地壟斷中國水稻種子市場。有人質疑“老鼠吃了3個月轉基因稻米沒有出現問題,然而中國人卻是要世世代代以稻米為主食,能說人吃了50年、100年也不會出問題嗎?”對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是:這是一個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命題。在社會經濟轉型期,有些科學家兼具多種身份,既是轉基因科學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又在一個或數個公司里擔任董事、股東或持有股份,他們背后都有現實的利益,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茖W家并非圣賢,既然屁股坐在特定利益的一方,就不能奢望他們都能夠代表公眾利益。

  七、國稻6號千萬元轉讓營銷權

  7月3日,水稻新品種國稻6號知識產權以極高的轉讓價在南京簽字成交。明天種業出資1000萬元買斷中國水稻研究所新品種經營權。國稻6號2002年育成,集高產、優質、抗逆、廣適、口感佳等諸多優點于一身。盡管該品種尚未獲得國家新品種審定,但已有四五家知名種業公司欲拔“頭籌”,最后花落明天種業。該公司所以愿出“天價”買斷國稻6號經營權,是經過兩年多的跟蹤觀察決定的。該品種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等省試種,表現優異,百畝連片平均畝產805公斤,最高田塊畝產825公斤。

  點評:種子是企業生存的物質基礎,品種是種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確切地說,不論是資金雄厚的上市公司還是中小營銷公司,不論是國有種子公司還是民營種子公司,誰擁有了新品種知識產權,誰就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了主動權。在未來的種業發展過程中,缺乏種質資源和品種知識產權的企業,最終要么淪為大型企業的種子代銷商,要么隨時間流逝而自生自滅。品種權作為一種特殊的無形資產有三個特點:一是無法準確地確定它的實際價值。二是新品種投放市場后是有“壽命”的,有的使用多年,有的很快被淘汰。三是品種權的市場價值受品種權獨占企業市場操作的影響很大,擁有新品種知識產權是下一輪種子產業洗牌中的決勝因素。此前我國農作物新品種轉讓費用從幾十萬元發展到幾百萬元,隨著新品種保護力度加大和品種權地位增強,新品種價格逐年攀升。品種權作為一種珍貴的稀缺資源也將因此而處于買方市場。國稻6號的“千萬元”身價把單品種價格推向一個頂峰。如此高的品種價碼對育種研究和種業發展是有利呢還是有弊呢?業界人士還有不同的議論。

  八、“中國種業維權第一大案”終結

  2005年底,歷時兩年馬拉松式的“臨奧1號維權訴訟案”告一段落。2002年秋季,北京奧瑞金種子公司在河西地區發現了大面積的假冒臨奧1號制種地,涉嫌制種量多達千萬公斤。奧瑞金種子公司將6家國有公司和民營公司以及涉案的14家種子公司以侵犯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告上法庭,最后以北京奧瑞金種子公司勝訴告終。經法院審判以及農業部新品種保護辦公室出具證明:兩家申報知識產權保護的蠡玉6號(臨奧1號)和連玉15,通過DUS測試確認并非同一組合,是兩個不同的品種;而在西北地區大面積繁育的臨奧1號與連玉15是相同組合,即同一品種。

  點評:此案時間長,涉面廣,主體多,法律關系復雜。蠡玉6號系河北省蠡縣玉米研究所選育,北京奧瑞金公司購買了經銷權,更名為臨奧1號。臨奧1號維權訴訟案揭示了玉米育種和種子行業存在的復雜關系:在缺乏新品種保護的年代,育種人員培育的自交系可以相互交換,自由使用,因此與臨奧1號采用相同自交系培育出的玉米雜交種就有好幾個。而涉及本案的玉米雜交種有連玉15、涿單7號、蠡玉6號,它們分別為農民吳安久、王義民、趙勁霖培育。這三位又是“黃土為誓、歃血為盟”親如手足的“把兄弟”。他們培育的雜交種分別轉讓給了不同的單位。本案還留下了給人思考的問題:一是新品種維權打假要有決心和力度,不惜投入人力、財力堅決把維權訴訟進行到底,對保護品牌、企業聲譽和營銷起著重要作用。二是對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來說,維權訴訟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從事維權打假的律師不僅熟知法律條款,還必須具備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專業知識。三是在西北地區大面積繁殖的臨奧1號與連玉15是同一品種;而獲取農業部知識產權保護的怎么又是兩個不同的品種呢?這是本案留下來的一個難解之謎。

  九、種子交易會遍地花開

  種子交易會興于上世紀80年代,盛于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借助某種名義爭相舉辦各類種子交易會。瀏覽電腦網站,就會目不暇接地看到各地舉辦的種子交易會:三月是泰山會,四月是武漢會,五月是成都會,六月是南京會,七月是徐州會,八月是太原會,九月是昆明會,十月是鄭州會,十一月是哈爾濱會,十二月是?跁。特別是在八九十月金秋季節,可能各地一下子同時舉辦十個八個各類種子交易會,顯示出中國種業繁榮昌盛、興旺發達的大好形勢。

  點評:新世紀以來,種子交易會發展成為我國農業中增長最快、經濟效益顯著、前景看好的新興行業之一,被稱為“展會經濟”。隨著種子法施行和市場體系形成,為種子交易會提供了良好的體制環境和制度保障。種子交易會已成為種子行業定期聚集的重要活動。通過品種、信息、資金、技術供需多方面對面,檢閱科研成果,搭建信息平臺,展示企業形象,推介創新產品,研討行業發展。種子交易會還為舉辦城市帶來不菲的經濟收入。總體來說,種子交易會發展是健康的、積極的,已經成為農業領域一項“朝陽產業”。種業界人士對種子交易會最多的意見是“重復辦展”,有些種子交易會“錢味太濃”,官方舉辦會展點名“邀請”種業老板“贊助”冠名費、協辦費、嘉賓費等等,有的交易會純屬“形象工程”。很多商家反映參加展會“成本過高”,還有個別展會“趁機斂財”。業界人士建議,種子交易會的發展方向應該是:轉型、縮身、減負、為民。種子交易會要轉型,實際運作最好由民間展覽公司為承辦主體,或者由幾家企業聯合組成承辦主體。根據地方資源、企業規模、經濟條件和消費水平,確定舉辦交易會的規模,辦成“節約型”種子交易會。政府在舉辦種子交易會過程中最大的作用應該是創造和改善辦展的環境。

  十、良種補貼:怎樣把好事辦成好事

  2005年國家繼續實施良種補貼項目,支持糧食主產區農民種植優質專用糧食品種,提高種糧效益。文件規定,良種補貼項目重點安排在13個糧食主產省,包括優質專用小麥、、專用玉米、高油大豆、早稻、中稻、晚稻等。發放良種補貼資金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招標直接撥付給中標的供種企業,再由供種企業扣除每畝應補貼款后出售良種給農戶;另一種是按照上年計稅土地上的實際糧食種植面積直接發放給農戶。此項工作由省農業廳牽頭,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為技術依托單位,省種子站負責良種的質量監督。項目區的劃定一般以縣為單位,集中連片種植。

  點評:良種補貼是國家繼糧食補貼之后采取的又一項惠民政策。各級政府都成立了領導組、招標組、評審組、督查組,建立了“圖、表、冊、卡”項目檔案?芍^程序規范,認真細致,媒體也是一片叫好。但操作起來委實給地方政府帶來一系列的難題:一是新品種太多,現在每年通過審定的品種不下幾十上百個,市場上銷售的老品種也不下幾十上百個,補給哪個品種最合適?二是營銷公司太多,一個縣就有好幾十家,下達給哪家公司最公平?三是限定農民選購某一兩個品種不一定買賬。比如北方農民愛吃面條、饅頭,硬讓他改種強筋或弱筋小麥很不情愿;指定要種植高油、高蛋白、高淀粉專用玉米品種,玉米能榨油嗎?能提取蛋白嗎?誰來收購?一位農業專家質疑,大面積集中連片趨同性地種植某一品種,遇到異常自然條件,豈不遭致全軍覆滅。意見最大的是種子企業。業界人士認為:把良種補貼與統一供種掛上鉤是中國種業的倒退。這項措施影響了新品種的推廣,干預了種子市場的價格,一部分瀕臨關閉的國有公司獲得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初級階段,計劃經濟時代的政策慣性運動,即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與微觀操作之間的摩擦碰撞,仍然在很多地方不自覺地表現出來。良種補貼在實施過程中即使相當部分是正確的,只要產生任何偏差都會影響整體效果,辦不好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應該把良種補貼款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農技部門做好品種推介,讓農民自由決定選購什么品種的種子。

佟屏亞教授、研究員簡介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從事新聞記者工作;后就讀于業北京農業大學。1962-1996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從事玉米科研工作。從“六五”至“九五”期間,主持國家科委、農業部重點研究課題以及國家宏觀發展戰略課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以及農業部級獎勵。先后受聘為農業部、財政部農業開發科技顧問,以及有關省市的玉米科技顧問和擔任學會職務。

  佟屏亞教授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不斷總結科研經驗。主要科學著作有:《中國玉米種植區劃》、《當代玉米科技進步》、《噸糧田開發的理論與技術》、《為雜交玉米做出貢獻的人》、《現代玉米生產》以及《中國玉米科技史》等12部,參與編寫10多部重要學術專著。

  佟屏亞教授1996年退休。從事咨詢和調研工作。這兩年調研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玉米種子產業的機遇和挑戰,包括國有種業體制改革、民營企業發展、外資外企動向、種子市場形勢以及組建中國種業集團的看法和建議。

【發表評論】 打印本文】 【關閉本頁】 【

相關信息
·明年農民該種啥 (2006-9-20)
·新形勢下中國種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2006-8-30)
·論中國種子企業的兼并與聯合 (2006-8-30)
·中國種子產業形勢和前景 (2006-8-30)
·我國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與種子產業化 (2006-8-30)
·我國應打造民族種業“航母” (2006-8-30)
·蔬菜種子經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2006-8-30)
·農民對今秋麥種供應有“四盼” (2006-8-30)
·明年種子企業與行政部門“分家” (2006-8-30)
·安徽馬鞍山種子上漲 化肥下降 農藥持平 (2006-7-17)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欄目導航 | 在線投稿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B2B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