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 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的頒布實施和我國加入WTO以來,舊的種子 經營管理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更不符合《種子法》的要求。 種子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已被推向市場,參與競爭, 從而徹底打破了原有的行 政、地域區化和國有種子公司獨家經營的局面,呈現出國有、民營、 合資、 集體等多元化公平競爭的種業新格局。 1 國有種子公司包袱沉重,舉步維艱 國有種子公司經過長期的國家投資扶持和自身積累, 在走向市場經濟之 初,無論在物質基礎和外部環境方面都曾經擁有相當優勢。 一是物質上的優勢。 國有種子公司一般都具備種子生產經營所必備的物 質條件,如相對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加工設備,倉儲設施,檢驗儀器, 辦 公場所,營業場所,生活住宅區以及積累的相對較多的固定資產。 二是一定的人才優勢。種子企業屬知識密集型產業,在種子生產、經營、 管理過程中均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系統內人員相對穩定,初、中、 高級技 術人員齊備且比例適當,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 形成了極其完善 的人力資源。 三是穩定的網絡、渠道優勢。國有種子公司絕大多數都以品種對路、 質 優價廉、優質服務而取信于民,在當地一定范圍內擁有相當穩定的市場, 供 種渠道比較暢通。鄉、鎮農技(種子)站健全,是縣級種子公司有力的兩條腿。 四是一定的政策優勢。長期以來, 國家和各級政府非常重視種子產業的 建設和發展,在專項事業經費、貸款利率、 稅收等方面都給予了優惠和保護 政策。 五是品種優勢。科研育種單位育成的品種無償提供給種子部門生產、 經 營、推廣。 但是,隨著種子進入市場,參與公平競爭,國有種子公司由“三位一體” 變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上述所有的優勢已經成為歷史。首先, 人 才優勢已經變成了人員包袱。特別是縣級種子公司, 在形勢比較好的時候, 大量擁進非專業技術人員,造成人員惡性膨脹,比例失調, 經費開支急劇增 加,人浮于事,無力參與目前市場的激烈競爭,收支難以平衡, 日子越來越 不好過。 二是資金困難。種子市場放開后,種子余缺很難在宏觀上加以有效控制, 只能在某種程度上由市場去調節,加之種子生產周期長, 一旦發現種子余缺 再行補救為時已晚。近年來,主要農作物種子特別是雜交玉米、 雜交水稻種 子等余種年份較多,經營困難,效益低下,多數單位造成虧損, 只能靠貸款 維持。而貸款需要資產抵押,多數種子公司為了維持正常運轉, 已將多數資 產抵押給銀行,還不清貸款銀行就會收回抵押資產,種子公司只能破產。 三是國有種子公司沒有自己的品種和品牌。近年來, 隨著《種子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作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頒布實施及我國加入WTO,保護 品種所有權已上升到法律高度, 科研育種單位把育成的品種無償提供給種子 公司去生產、經營、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沒有自己的品種, 也就無從 談及品牌。種子公司若不積極與科研育種單位合作, 自己在近期內又育不出 品種來,只能為別人代銷,很難維持正常生計,養活眾多人口。 四是國家政策不再那么優惠。國有種子公司已變成企業自主經營, 國家 不會再拿出大量的專項資金進行扶持或特殊保護,貼息貸款也愈來愈少。 五是種子銷售市場難以保證。國家80年代初開始搞“四化一供”, “一 供”即以縣為單位統一供種。由于連自己的品種都沒有, 現在本縣市場已經 或正在被一些有實力的大公司所占領。 六是體制問題。人們都在口口聲聲講體制改革,真改起來談何容易?人員 不能合理配置,企業法人沒有人事權,動誰都動不了。改股份制, 效益稍好 點的行政主管部門不肯放權,效益差的想改又沒法改, 所以講種子系統改制 困難重重。 由于上述原因,國有種子公司下一步真可謂舉步維艱。 盡管多數已申辦 了種子經營許可證,若不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如加速育種, 主動與科研育種 單位合作,盡早改制等,就會面臨倒閉的風險。
2 科研育種單位柳暗花明,優勢初現 全國從事育種研究的專業所400家,農作物育種人員愈5萬人。 自建國以 來,國家就非常重視作物育種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育種經費, 建成了一 定規模的基礎設施,配備了相當的儀器設備,培養了大批科研育種專家, 積 累了豐富的種質資源和育種材料。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培育出了6000 余個 農作物優良品種,為我國的農業生產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 在計劃經 濟體制下,育種單位只管育種,品種育成后的開發、 經營由種子部門負責, 育種單位沒有經濟效益。自“九五”期間國家實施種子產業化工程以來, 大 力推行“育、繁、推”一體化,給育種單位帶來生機。加之近年來《種子法》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作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實施及我國加入WTO,給科研 育種單位創造了千載難逢的絕佳機遇。目前, 他們已經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種 子生產基地和種子銷售網絡,市場份額越來越大。 盡管科研育種單位還有較 多的歷史遺留問題,依然背著機構臃腫、條塊分割、 研究重復等比較沉重的 包袱,但經過改革和調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原來的科研育種單位將成為 我國種業一支不可替代的隊伍。 3 民營種業春風得意,蓬勃發展 1999 年召開的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了非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 的合法地位,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 民營種 子企業以及新改制的股份制種業集團公司有資源,有品種, 已經占領了相對 穩定的市場份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到目前為止, 他們已經撐起了中國種 業的半壁江山。其特征是實行“自籌資金、自愿組合、合法自主經營、 自負 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機制,主要從事農作物育種、 種子產業 化經營及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活動。 山東登海種業集團多年來育成了掖單系列、登海系列等數十個品種, 推 廣遍布祖國各地,并且每年都有幾個新品種審定,擁有固定資產9000余萬元, 2002年度生產銷售登海系列玉米雜交種4000萬千克,占全國用種量的1/20, 盈利1億元。 山西屯玉種業育成了屯玉系列玉米雜交種,2001年度和2002 年度生產、 經營玉米雜交種均在2700萬千克左右,年播種面積可達1080萬畝。 奧瑞金種業公司自成立至今5年來,買斷和育成臨奧系列及豫奧系列及豫 玉22號等品種,累計制種面積達15.6萬畝,總產種達6000余萬千克,累計播 種2400萬畝。 德農公司介入種子行業短短3年時間,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在全國已 經有很大影響。2001年度和2002年度生產經營玉米雜交種均在4000 萬千克左 右,年播種可達1600萬畝。 以上公司都具備以下共同的特點:一是資金實力雄厚;二是科研力量強, 人員素質高;三是都擁有自己育成的品種,并且后勁十足; 四是種子質量及 品牌戰略意識強;五是承擔風險的能力強;六是管理機制靈活。 相信用不了 多長時間,我國的民營種業將駛入快車道,向著大而強的目標發展, 并可直 接參與國際競爭。 4 跨國公司優勢明顯,勢不可擋 多年來,我國已從國外成功地引進了大量的作物良種(尤以瓜菜良種居多) 和果樹良種,為提高產量、改善產品品質、 增加產值和效益起到了積極的推 動作用。我國加入WTO后,國外跨國種業公司紛紛搶灘,登陸我國種子市場。 美國的孟山都公司與河北省種子公司合資成立了冀岱棉公司, 引進美國的抗 蟲棉和先進的管理,經營效果很好,占領了河北整個市場和魯、 豫的大半個 市場。繼而又與安徽省種子公司合作成立了安岱棉公司, 真可謂來勢洶涌, 銳不可擋。2002年美國先鋒公司與登海種業集團合作成功, 利用各自優勢共 同開發玉米雜交種。毫無疑問, 以后還會有更多的跨國種業公司來中國辦公 司,擠占種子市場。這應該是大勢所趨,并不存在你愿意不愿意的問題。 國 外公司有著得天獨厚的明顯優勢,不但擁有雄厚的資金, 而且還有優良的品 種,先進的技術,精良的設備,科學的管理體制, 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 鑒。要從積極的方面去認識跨國種業公司進入中國。有人說,我國加入WTO很 可能會引“狼”入室。“狼”真的來了怎么辦?如果我們主動地將自己擺在“ 羊”的位置上,最終只能被“狼”吃掉!要勇敢地與“狼”共舞,就要熟悉國 際慣例和游戲規則,按照國際慣例制定出一整套適應國內、 國際市場競爭的 戰略戰術,用規則保護自己,發展自己,提高競爭能力。“物競天擇, 適者 生存,不適者淘汰。”要盡快適應這個時代,在國際大舞臺上盡情展現自己。 一個企業如果在國內就沒有競爭能力,怎么能參與國際競爭呢?跨國公司搶灘 中國種子市場,目的很明確,就是來賺中國人的錢。 但也應該看到有利的方 面:一是通過推廣國外優良品種,提高了產量,改良了農產品質量, 提高了 效益,增加了收入,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二是給我國增加了稅收。 三是 作為主權國家,中國可以制定法律規范跨國公司的經營行為。 四是可以借助 境外的資本市場、技術積累,甚至法律體系、經濟環境, 以優質的種子產品 邁出國門,賺取外匯。 總之,我國種業正處于大動蕩、大整合的關鍵時期。 我國的種子企業只 有認清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找準自己的位置,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才 能適應時代潮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