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各地水稻鉆蛀性螟蟲(三化螟、二化螟)冬后蟲源基數調查,結合我區農情及氣候特點,參考歷史資料分析,預計全區第一代水稻鉆蛀性螟蟲發生程度為輕、局部中等,與上年同期持平;局部稻區二化螟發生呈上升趨勢。第一代三化螟發生主要區域在桂中及桂西大部,右江河谷、桂南局部;發生期大部稻區與上年、常年接近;桂東南稻區第一代成蟲盛發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其它稻區3月下旬末至4月下旬。第一代二化螟主要發生區域在桂東北、桂西稻區;第一代成蟲盛發期:桂東北稻區為4月中旬至5月上旬,桂西稻區為4月上旬至下旬末。螟蛾主要集中在秧田及早移植田產卵并造成為害。
一、主要依據
(一)有效蟲源面積
2020年全區三化螟、二化螟發生面積分別為171.40、223.01萬畝次;三化螟發生面積分別比上年、常年減少14.29%、49.68%;二化螟發生面積分別比上年、常年增7.44%、10.30%。
(二)冬后蟲源基數
冬后加權平均殘蟲量與上年同期相比:三化螟偏少,二化螟基本持平。統計合山等59個縣(市、區)三化螟各類型田加權平均殘蟲蟲口密度為80.00頭/畝,分別比上年同期、常年減少20.06%、56.98%。統計融水等14個縣二化螟各類型田加權平均殘蟲蟲口密度為3427.00頭/畝,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平樂、環江、三江、田陽、南丹等縣比上年同期明顯增多,其中平樂縣二化螟各類型加權平均殘蟲量(15222.2頭/畝)是上年同期的1.86倍。
(三)氣候因子
2021年1月全區平均氣溫11.6℃,接近常年;平均降水量3.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92.4%,為 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2少。2月全區平均氣溫16.9℃,較常年同期偏高3.8℃,為1951年以來同期第3高;平均降水量70.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2成。大部稻區的三化螟越冬代死亡率比上年持平到增高,統計象州等52個縣(市、區)各類型田加權死亡率為8.19%,比上年同期高2.89%、比常年低13.88%。統計平樂等32個縣(市、區)二化螟越冬代死亡率為5.05%。二化螟越冬代死亡率比三化螟的明顯偏低,統計環江等19個縣(市、區)二化螟為2.60%,三化螟為8.27%。
(四)農事活動
截至3月12日,全區已浸播早稻種子1285.3萬公斤,其中,雜交稻種子833.87萬公斤,早稻育秧36.48萬畝。全區除桂林和柳州2市外,其它市均已開始早稻育秧工作。全區已插早稻面積24.8萬畝,已有南寧、梧州、北海、欽州、貴港、玉林6市開始早稻插秧。
二、防治意見
3月中旬到4月中旬為防治第一代水稻鉆蛀性螟蟲的關鍵時段,各級植保技術人員要深入田間調查,針對當地蟲情實況,因地制宜地進行分類指導防治。
(一)農業防治
指導農民群眾抓緊時機在螟蟲越冬幼蟲生理轉換期(即化蛹初期)進行灌水,可大大減少螟蟲越冬基數;利用機耕加速禾蔸的腐爛,提高滅螟效果;指導農民人工摘除秧田的三化螟、二化螟等螟蟲卵塊,降低蟲源基數。免耕稻田宜早灌水、灌足水,保證禾蔸腐爛。
做好物理阻隔育秧。采用30目防蟲網或15~20克/m2無紡布全程覆蓋秧田育秧,阻隔介體昆蟲,預防南方黑條矮縮病等病毒;且能預防秧苗稻薊馬、葉蟬等;也可以阻止螟蟲等在水稻秧苗上產卵。
(二)生物防治
各代成蟲期應用昆蟲性誘劑誘殺,蛾始見期釋放稻螟赤眼蜂,卵孵始盛期應用蘇云金桿菌(Bt)防治。注意Bt對蠶高毒,臨近桑園的稻田慎用。
(三)藥劑防治
對于達到防治指標(三化螟在本田每畝卵塊數達到100塊(秧田1000塊)時;二化螟在早晚稻分蘗期枯鞘率分別為4%、3%時和穗期叢害率1%(株害率0.1%)時)的田塊應及時施藥防治。
做好種子處理和帶藥移栽。針對惡苗病、苗瘟、病毒病、線蟲病、稻飛虱、稻薊馬、螟蟲等苗期病蟲,進行藥劑拌種或浸種,減少秧田期和大田前期用藥。在秧苗移栽前3天用藥,帶藥移栽,預防螟蟲、葉瘟、稻薊馬、稻飛虱和葉蟬及其傳播的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