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省植保站組織各蝗區市及重點縣技術人員對我省2019年夏蝗發生趨勢進行了分析會商,形成如下預報意見。
根據去年秋殘蝗基數、蝗卵越冬存活情況、蝗區生態環境及去冬今春天氣形勢等因素綜合分析,預測2019年東亞飛蝗夏蝗在我省將偏輕發生。預計全省發生面積180萬畝左右,其中100-110萬畝將達到防治指標,發生程度與近幾年相當,但部分黃河灘蝗區仍有可能出現高密度蝗蝻點片。發生期接近常年,治蝗任務仍較繁重。主要依據有以下幾點。
一、秋殘蝗面積略有減少,密度接近常年
據2018年9月下旬9市37個蝗區縣(市、區)組織980人對288.04萬畝宜蝗區進行普查,共取點25932個,其中有殘點11596個,占44.72%,低于上年的47.87%;全省秋殘蝗面積143.05萬畝,較上年減少6.46萬畝。
黃河灘蝗區有殘點率46.17%,比近5年均值降低了0.26個百分點,秋殘蝗面積124.55萬畝,較上年減少6.46萬畝,其中每公頃1500頭以上的高殘面積1.01萬畝,較上年增加0.23萬畝。平均殘蝗密度為每公頃170.7頭,較上年增加10.02頭,接近常年。沒有出現每公頃3000頭以上的高殘點片,最高殘蝗密度達2219頭(濮陽縣渠村鄉)。
駐馬店內澇蝗區秋殘蝗面積18.5萬畝,平均密度為每公頃63.9頭,低于近幾年。
二、越冬蝗卵密度低于常年,存活率較高。
2019年3月中旬各蝗區縣在不同生態環境進行挖卵調查,黃河灘蝗區共取點17831個,有卵點790個,占4.43%,低于去年和前年的5.04%、4.48%。全省平均蝗卵密度為每平方米2.65粒,低于上年的3.08粒,略低于近5年均值2.82粒,以長垣縣、濮陽縣蝗卵密度相對較高,平均密度分別為5.47粒和4.30粒,最高密度分別為每平方米140粒和112粒。
從不同生態環境蝗卵分布看: 路邊田埂、荒地、其它生境、農田、空白地有卵點率分別為6.85%、4.79%、4.31%、2.87%和2.08%,蝗卵平均密度分別為每平方米3.53粒、2.11粒、0.46粒、0.88粒和0.75粒,路邊田埂、荒地蝗卵密度相對較高,容易形成局部高密點片。
另外,據全省對7667粒蝗卵的剖檢結果,黃河灘蝗區蝗卵存活率達93.77%,略低于近五年均值的94.19%。在死亡原因中,干癟占63.10 %,霉爛占31.66%,寄生占5.24 %。
(三)去冬今春氣候條件對蝗卵越冬、孵化和蝗蝻發育無明顯不利影響。
去年冬季,全省平均氣溫為1.9℃,較常年同期偏低 0.3℃;平均降水量為 52.3 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 23%。據省氣候中心預報,4月份降水量全省偏少0~2成,全省平均氣溫接近常年略偏高0~1℃;5月份降水量南部偏多0~2成,其他地區偏少0~2成。平均氣溫全省接近常年略偏高0~1℃。天氣條件對蝗卵越冬、孵化和蝗蝻發育無明顯不利影響。
(四)蝗區生態環境復雜化使蝗蟲發生的隱患增加。
近年來,受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黃河控導工程、灘區移民搬遷、濕地保護、土地流轉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黃河灘區生態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全省蝗區嫩灘、雞心灘、夾河灘三種特殊類型灘區數量達71個 、面積12.84萬畝 ,這些灘區很難進行生態改造,耕作粗放,將逐步演變成飛蝗孳生地,導致蝗情監測難度加大,從而增加了蝗蟲發生的隱患。
另據3月下旬各地對2769粒蝗卵的剖檢結果,原頭期占93.10 %,胚轉期占3.29%,目前蝗卵胚胎發育進度接近常年,預計今年夏蝗發生期接近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