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0月份開始,環保、運輸、成本三駕馬車推動了尿素價格的大幅上漲,時至今日,這三駕馬車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新的漲價動力只能來自需求,那么需求的情況如何呢?
從去年10月份到今年1月份,尿素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00萬噸,而產量也相應地減少了40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到今年1月份,中國尿素的表觀消費量并沒有明顯的下降。考慮到2016年尿素市場的總體表現為熊市和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因素,筆者認為如果今年的表觀消費量與去年相比沒有大幅下降的話,鼓吹牛市肯定有一定的風險。筆者也曾登高望遠,期待尿素劍指2000,可惜的是出口不給力,國內產量下降的利好基本被出口下降所對沖。按照過去的經驗,每年的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是全球貿易量最大的時候,往年的中國出口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但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出口的尿素只有區區的130萬噸,筆者前期的解釋是零關稅政策推遲了國際市場的采購,國際需求將在第一季度爆發。很遺憾,這個推論被證偽:在零關稅的情況下,今年1月份的出口進一步下降到20多萬噸,多年最低!有人說是因為春節因素,但歷史數據證明春節的影響并不大,由此引起了筆者的進一步思考:在中國尿素出口量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國際價格居然在2月下旬大幅下跌?印度在去年8月份后,居然只有一次像樣的招標,何以能扛到現在?
筆者考慮,中國出口大幅下降的原因只能是三個:國際新增產能的釋放、需求的推遲和需求的減少。僅僅考慮國際新增產能釋放,從公開新增產能的投產時間看,不可能造成中國出口量如此大的下降;如果是需求推遲,那么很可能和國內疊加,從而推動中國尿素價格的走高。筆者也曾寄望美國和印度在2、3月份出現大量需求,但似乎越來越不成立;最讓人擔心的是國際需求的下降,造成中國尿素徹底沒了大量出口的機會!很遺憾,更多的證據正在指向這點:美國農業部23日發布的今年首份種植意向報告預測,今年美國種植面積玉米將比去年下降2400萬畝,大豆增加2700多萬畝,小麥下降8.3%,水稻下降17%,棉花面積略有上升,這種種植結構的調整必然引起尿素需求的下降,相信這種情況正在歐洲、甚至是在全球發生。印度能撐到現在不招標,是不是也是因為尿素需求減少?前期筆者很關心印度何時招標,但現在更多地是去關注印度何以能撐到現在不招標。我們面對的情況是國際市場需求減少疊加新增產能,而從成本看,這兩部分都必須由中國出口量的減少來對沖,這可能就是中國尿素出口大幅下降的原因吧。
從港存的數據看,2月份的出口可能仍然不理想。如果不能在3月份大幅降低港存,那么到了4月份,一旦出口多頭的信心崩潰,港存回流的可能性就會加大。在沒有了出口這架馬車后,我們還能對行情抱有多大期望?一以貫之,出口量是后期行情發展的關鍵,3月份是節點,在不明朗之際,當謹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