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21~23日,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16年學術年會在濟南召開,在會議同期召開的學會第九屆一次理事會上,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八屆理事會理事長白由路連任第九屆理事會理事長。
談到新一屆理事會工作時,白由路表示,長期以來,植物營養與肥料學科所面臨的問題和工作重點一直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證中國糧食安全。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13年以后,隨著學者對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的深入,加上中國肥料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而現代農業面臨的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植物營養與肥料從業者不得不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研究植物營養與肥料面臨的新問題,并找到解決途徑。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糧食生產“十二連增”,糧食安全壓力有所減輕,而生態安全壓力日趨突出,化肥污染受到了公眾的高度關注。當前有機農業熱前所未有,商品有機肥地位凸顯,甚至有現代農業不再需要化學肥料的聲音。隨著農田面源污染、水體富營養化、霧霾天氣頻發等生態問題不斷顯露,公眾談“化肥”色變。種種新問題、新情況不僅嚴重影響著肥料產業的發展,甚至正在改變著肥料發展的方向。
用白由路理事長的話來說,當前植物營養與肥料的新使命是既要保證糧食安全,生產出更多糧食,滿足人口日益增長的需求,又要減少肥料用量,降低化肥對環境的影響,同時還要面對化肥產能過剩和施肥方式變化的需求。
在目前情況下,植物營養與肥料面臨著嚴重的挑戰,更是植物營養與肥料發展的新機遇。白由路理事長認為,當前肥料產業已經進入大調整前的陣痛期,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在產業發展方向上要有一個主導的聲音,引領中國肥料產業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都有這樣的體會,從目前中國農業發展大形勢和肥料產業現狀來看,一場肥料產業革命在所難免。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是否會弱化化學肥料的戲份?有機農業是否會成為主流?肥料技術創新的著力點在哪里,又存在哪些問題?針對這些行業高度關切的話題,記者專訪了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白由路。
《農資導報》: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農業現代化就是要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道路,化學肥料的作用是否將被弱化?是否意味著現代農業將不再依靠化學肥料?
白由路:我的觀點很明確,養活中國人需要化學肥料的支撐。肥料,特別是化學肥料為保障人類糧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肥料生產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體系。根據IFA統計,目前世界上有40%的人口是靠氮肥工業養活的。大量研究數據表明,作物產量對肥料的依賴程度超過50%。
眾所周知,肥料科學使用可以使作物增產,但作物產量與肥料施用量之間的關系呈現為拋物線,即當施肥量達到一定程度后,作物產量會隨施肥量增加而減少。盡管人們對此沒有異議,但在施肥時總是寧多勿少,就帶來了肥料施用上的很多負面效應。不過,如今化學肥料所帶來的各樣負面效應正在通過更科學、更合理的施肥方法得以很好地解決。所以,我認為,中國人不僅需要化肥來養活,全世界人的生存都離不開化肥。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沒有可替代化肥的技術。
《農資導報》:糧食連年增產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食品安全的重視越來越強,公眾對有機農業、有機農產品的向往前所未有。更有人認為,有機農業將是未來農業的主流,商品有機肥將成為肥料主要的發展方向。您怎么看?
白由路:公眾對優質農產品的高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1972年在法國成立的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為世界范圍內有機農業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該聯盟在中國有50個會員,數量之多名列聯盟第二。但是,把有機農業與有機肥料密切結合,認為施用有機肥、不施用化肥的農業就是有機農業的觀點,我不認同。
這里贅述一段科學史話,來闡述我的觀點。
德國科學家泰伊爾在其《合理的農業原理》一書中提出:土壤肥力決定于土壤腐殖質含量,原因是基于它是植物養分的唯一來源。這一學說曾一度被當時學術界廣為接受,歷時達數十年之久。這個學說被后人稱為“腐殖質營養學說”,但這個學說并沒有給土壤培肥或提高作物產量帶來飛躍。1837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在英國科學促進會上所作“當前有機肥學理論現狀”的報告中提出,地球上腐殖質出現于植物之后,而不是植物之前。因此,植物的原始養分只能是礦物質。1840年,李比希出版《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一書,其核心思想就是被稱為現代農業三大理論基礎之一的“礦質營養學說”。這兩個學說的根本區別在于植物所需的營養物質是礦物質而不是有機質。試想,被后人證明為錯誤的學說在200多年后還能指導農業生產嗎?
目前地球人口處于爆炸狀態,高強度的農業開發還滿足不了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大規模開展有機農業,人類會怎樣?地球會怎樣?我認為,有機肥料時代已經遠去,現代農業離不開化學肥料。為了回避化學肥料所造成的問題而回到原始農業狀態是不可能的,有機農業不能養活中國人,更不能把有機農業誤認為是“施有機肥的農業”。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一批大膽“否定”的所謂學者,不斷提出一些“新理論”,大膽否定“礦質營養學說”。仔細研究后發現,他們連李比希的“礦質營養學說”都沒有真正理解。
我同時認為,有機肥不會成為肥料的主要發展方向。理由是:目前有機肥料在供應作物養分的功能上已基本喪失,絕大多數有機肥料的存在是因為大量的生產和生活廢棄物需要處理,而目前商品有機肥的加工模式還存在很多問題。第一,生產和生活廢棄物異地加工,不僅浪費運力,還造成了二次污染;第二,低價值的商品有機肥料在市場流通,占有大量的物流資源;第三,過度加工有機肥帶來了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我更贊同結合歐洲農業發展模式,在中國實現種養一體的現代農業模式,這是解決有機廢棄物污染的重要途徑。
《農資導報》:2010年以后,由于中國化肥工業產能過剩,肥料產銷平衡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肥企競爭幾乎白熱化。特別是2015年農業部提出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方案后,為了保持市場份額,靠技術創新成了肥料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共識。您認為肥料產業應該從哪些方面著力開展創新?
白由路:如果上世紀70年代化肥工業發展和上世紀90年代復合肥工業發展的機遇是需求驅動的話,這一次中國肥料工業發展的機遇則是創新驅動的產物。
到底什么樣的創新有前景呢?隨著中國現代農業技術、農業生產結構及農業生產組織的改革與完善,適應中國農業生產需求、環境友好的肥料將會成為中國肥料的主體。因此,肥料產業發展也會向著肥料養分高效化、肥料施用簡便化、肥料成本經濟化、環境影響生態化等方向發展,這給中國目前肥料企業的創新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更給肥料產業技術進步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肥料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技術創新方向基本確立。肥料的使用對象是植物,肥料創新應以滿足植物營養需求、提高植物對養分的吸收性能、減少肥料損失、易于施用等方面入手。眾所周知,就化學肥料生產而言,肥料生產有四大要素,即肥料中的養分含量、養分比例、養分形態和肥料助劑。前三者都是被理論所證明的,只要合理,肥效就好。而肥料助劑是一類復雜的物質,有些助劑是改變肥料物理性狀的物質,還有一些是通過調節植物代謝而間接提高肥效的。
肥企的科技創新可從多方面著手展開。比如,隨著科學平衡施肥的推進,如何平衡肥料中大量、中量、微量元素的比例是目前肥料研究的熱點,尤其是添加微量元素,成為長期以來研究的重點之一。除此以外,如何解決肥料添加微量元素后的有效性,仍是目前肥料產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又比如,在肥料養分的形態創新方面,由于作物所需養分存在不同的形態,對不同的作物或不同的養分配比,其形態對養分有效性的影響十分顯著。拿磷來說,近年來,國際上對磷的形態進行了大量研究,如中國目前主要使用正磷酸鹽為磷源,而焦磷酸鹽、聚磷酸鹽也存在很多優于正磷酸鹽的特點,特別是亞磷酸鹽不僅可供給作物磷源,還有刺激植物生長發育的作用。所以,通過養分形態及養分形態間相互配合的研究,來提高肥料的施用效果等,都可成為肥料創新的重要內容。
《農資導報》:隨著化肥產業競爭逐步加劇,產品生產、營銷、服務等方面的創新各式各樣,部分企業也確實通過科技創新引領了產業的發展。您認為當前肥料產業科技創新存在什么問題?影響中國肥料創新的因素有哪些?
白由路:毋庸諱言,當前肥料產業創新存在著對肥料概念沒有充分把握、過分炒作概念、缺乏深入研究、無限延伸肥料功能等情況,顯示出當前行業浮躁、踏實精神不足的問題。
在現代商品時代,肥料這個沒有任何異議的概念變得極其復雜。肥料作為商品,需要消費者了解和認知,肥料企業的宣傳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將肥料產品過分炒作,或用科學概念包裝偽科學概念,蒙騙消費者現象屢見不鮮。將植物所有必需元素都說成是肥料養分,甚至將影響植物生長的所有因素都以“肥”來推銷,市場出現了所謂的“氧肥”“光肥”“磁肥”,可能還會出現“量子肥”等匪夷所思的概念。是“創新”?是“炒作”?我從事了30多年的肥料科技工作,有些我也說不清楚。
這些年中國出現了很多新型肥料,但大多缺乏深入的機理研究,僅憑一些現象就認為是肥料的創新不科學。很多所謂的“創新”將不是肥料主要功能的現象認為是新發現,任意夸大肥料可能具有的一些次要功能,無限延伸了肥料的功能。
為了追求肥料品種的差異化,本是肥料創新的重要切入點,在中國被稱為“賣點”。目前中國肥料的“賣點”大部分以肥料功能的外延為基本內容,如防病、殺蟲、除草、抗旱、抗鹽堿、抑制重金屬等,反而把肥料最基本的功能——提供植物必需營養元素淡化甚至忽略。
中國肥料產業競爭目前處于白熱化階段,浮躁情緒充斥著整個產業,“全國第一”“營養專家”“行業領導者”“領航者”等宣傳無處不在。需要指出的是,肥料技術創新是需要的,但以“賣點”代替創新的發展模式,會把中國肥料技術創新引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