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肥料好處多,但是市場上魚龍混雜難辨真假。若想開發生物肥料這篇藍海,還需要向產業化發展。
揭開“生物肥料”神秘面紗
國家土肥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山東農業微生物菌種資源保藏中心研究員周波介紹說,從定義上來看,生物肥料 即為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 應用于農業生產中, 能夠獲得特定的肥料效應, 在這種效應的產生中, 制品中活微生物起關鍵作用。目前常見的生物肥料包括農用微生物菌劑、復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機肥。生物肥料可以活化并促進植物對營養元素的吸收。即常規意義上的解磷解鉀固氮等功能,活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植物營養元素的供給。同時可以產生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刺激調節植物生長。
生物肥料的施用應注意兩項基本原則,即近根和營養。生物菌肥的施用方法較多,主要有拌種、穴施、基肥、追肥、蘸根、種肥等。不同肥料對不同的作物有最適宜施用方法、施用量和施用時間。科學合理地施用生物肥料,在鹽堿地區可以進行鹽堿地改良項目。據資料顯示,鹽堿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鹽堿地的面積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為9913萬公頃。我國堿土和堿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與土壤中碳酸鹽的累計有關,因而堿化度普遍較高,嚴重的鹽堿土壤地區植物幾乎不能生存。而在鹽堿地區施用正確的生物肥料,可以使生物肥料成為鹽堿地的“克星”。
生物肥料需向產業化發展
有人認為,微生物肥料要想在眾多商品肥料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向產業化方向發展。而當前我國生物肥料發展的機遇與問題同時存在,盡管近幾年來,國內的微生物肥料企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下問題,其具體表現如下:其一在工廠化生產中,普遍缺乏高效菌株,菌種資源缺乏,很多廠家的菌種都在利用同一個菌株,肥料品種單一,產生了一個菌種打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使用菌株不當也會帶來安全隱患,一些廠家的生產菌種沒有經過正規的鑒定就投入生產,也是一種不妥當的行為。其二生產設備陳舊。有許多生產廠是由已倒閉的小型酶制劑廠、味精廠、檸檬酸廠等改造而成的,其設備本身就效率低、能耗高,勉強生產,沒有長遠的發展計劃。其三技術工藝落后。
有些廠家認為只要有了微生物肥料菌種,有了相應的培養基就能夠生產出微生物肥料,缺乏生產過程中的監控和檢測手段,有的甚至還是小作坊式的生產方式。絕大多數生產企業本身不具備產品的技術創新能力,沒有相應的研發人員,無法建立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其四生產管理水平較低。許多生產廠家沒有一套完整的、健全的管理制度,也就沒有建立真正的服務體系,無法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其五市場上魚目混珠,假冒偽劣屢禁不止。這些年來,一些所謂微生物肥料或生態肥料,一度統領江湖。盡管主管部門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清理整頓微生物肥料市場,但由于涉及地方、部門甚至小團體的利益,一些假冒偽劣微生物肥料產品仍充斥市場,嚴重制約了微生物肥料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