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所謂工匠就是對自己的產品永遠不會滿足,精益求精,反復改進,所有的產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環境下,對化肥企業來說就是應該發揚工匠精神,從生產和供給端入手,調整供給結構,生產真正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尋找化肥企業新型肥料發展新途徑。
農資企業屬于制造行業,工人數量眾多,但是能用“工匠精神”作為公司的一種文化和企業價值觀的卻屈指可數。在記者的采訪中明顯感受到農資企業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下,正在以工匠精神為依托實現轉型升級。
在五洲豐的企業文化中,有一條就是努力工作,堅持學習,勇于開拓,不斷進取;用新知識、新理念達成技術、產品、服務、制度等方面的不斷創新。五洲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于擁軍表示,五洲豐一直以來就是以工匠精神作為公司的一種文化并引領著企業向前發展。
于擁軍告訴記者:“五洲豐2006年在國內引進首套德國魁伯恩輥壓造粒裝置,通過3-5年對德國設備的安裝調試以及生產過程中摸索了豐富的經驗,新上的3套設備已經實現整套輥壓技術的國產化并申請專利,也已完全達到進口設備的效果,生產的產品也主要以出口為主。在這個過程中,從設備選型到工藝流程優化,生產一線的普通工人、車間工藝人員、設備管理人員都全員參與,有問題暴露問題,有創意積極溝通。”
正是在五洲豐工匠精神文化的大背景下,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不斷改進工藝、完善設備,根據不同的產品總結不同的控制參數,使五洲豐的產品在國外有較高的知名度,使得五洲豐目前擁有全球最先進的造粒設備和領先的低成本易降解緩釋材料技術。
而國內的復合肥龍頭企業金正大更是將 “工匠精神”貫穿發展始終,打造優質的新型肥料產品,打造一流品牌,一直專注于緩控釋肥、水溶肥、硝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的科技創新。陳宏坤在采訪中表示,正是因為金正大企業文化包含“工匠精神”的基因,才能使其成為中國新型肥料龍頭企業,還在國際新型肥料領域成為知名企業。“從2006年第一條緩控釋肥生產線投產,金正大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快速發展。其中緩控釋肥產銷量連續7年穩居全國首位,緩控釋肥在全國118個市縣36種作物上大面積應用,累計推廣面積超2億畝,基本覆蓋了我國主要區域的大田與經濟作物,為農民節本增效約740億元。2016年上半年,金正大集團一舉收購了荷蘭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企業和德國康樸公司等24家企業,國際化步伐加快,正向世界一流肥料企業邁進。”
農資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國內的農資企業應該積極將工匠精神上升到企業文化層面。“工匠精神貫徹到企業,最根本的就是要貫徹到每個員工中去,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教授徐艷梅認為,目前在農資行業已經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需要更多企業把工匠精神作為未來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農資行業要把“工匠精神”作為公司的一種文化,加快改革創新,推進轉型升級,以提升為農化服務能力為目標,提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要向農業社會化服務企業轉型,成為農業生產的綜合服務商。要為農民提供農資供應、配方施肥、農機作業、生產管理、產品營銷等“一條龍”服務,取得綜合服務效益。其實,這也是國內農資企業的轉型目標,也有部分企業已經走在轉型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