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殺菌劑是防治作物病害最重要的武器,殺菌劑由于單位價值高,增長速度快,近年來一直成為國外公司研發的熱點。據統計,2012年全球殺菌劑銷售額為141.15億美元,占全球537.32億美元農藥總銷售額的26.27%。2013年和2014年,全球殺菌劑銷售額分別增長至156.74億美元和163.65億美元,分別占全球606.89億美元和632.12億美元農藥總銷售額的25.83%和25.89%。全球銷售的農藥殺菌劑品種絕大多數為國外巴斯夫、先正達、杜邦、拜耳和陶氏益農等數十家大農化公司所開發,而國內上世紀90年代起才正式起步進入自主創制階段。
1 國內創制農藥殺菌劑進展
1972年我國首個開發的農藥殺菌劑是多菌靈,在防治小麥赤霉病方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國內農藥界正式邁入自主開創農藥產品行列,到目前為止創制的農藥品種有50多個,其中不少創制的農藥是殺菌劑品種,約有20多個。
1994年由沈陽化工研究院第一個自主創制的農藥品種是殺菌劑氟嗎啉,它隸屬于丙烯酰胺類殺菌劑;然后國內相繼創制開發許多新穎的殺菌劑農藥產品,如丁吡嗎啉、唑菌酯、丁香菌酯、苯醚菌酯、唑胺菌酯、氟菌螨酯、氯啶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等。其中,唑菌酯、丁香菌酯、苯醚菌酯、唑胺菌酯、氟菌螨酯、氯啶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等產品隸屬于strobilurin類殺菌劑中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
所謂strobilurins類殺菌劑是以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 A為先導化合物開發的一類新型殺菌劑。它們的出現克服了strobilurins A見光易分解和難于商品化的缺點,保留了先導化合物中活性基團β-甲氧基丙烯酸酯,通過交換與雙鍵結合的苯基、嘧啶基等基團,從而提高化合物的滲透性。其作用機理是對植物病原菌有電子傳遞抑制作用,并對螨類呼吸鏈也具有相同水平的電子傳遞抑制作用;由于創制的甲氧基丙烯酸酯藥效活性基團占據strobilurins類殺菌劑的主導地位,因此這類殺菌劑常稱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
除此之外,國內創制的殺菌劑中還有不少其他類型的藥效活性基團,如氰基丙烯酸酯類、丙烯酰胺類、吡啶惡唑啉類、噻唑類、農抗類、生物堿有機酸鹽、環己酮磺酰類、噻二唑酰胺類、吩嗪類、有機磷類、寡聚糖類等,從而創制出不少新的殺菌劑品種。新創制的殺菌劑品種見表1所示。
除了表1所列之外,國內還有一些創制的農藥殺菌劑品種有:噻菌銅(Thiodiazole-copper,噻唑類化合物,浙江龍灣);菲啶毒清(NK-007,生物堿有機酸鹽,南開大學);申嗪霉素(Meperfluthrin/M18,吩嗪類,上海交通大學);金核霉素(aureonucleomycin,農抗類,上海農藥研究所);長川霉素(ascomycin,農抗類,上海農藥研究所);氟苯醚酰胺(華中師范大學);中科(3號Zhongke 3 hao和中科6號Zhongke 3 hao,寡聚糖類,大連化物所)等。
表1 新創制的主要殺菌劑品種
1 國內創制農藥殺菌劑進展
1972年我國首個開發的農藥殺菌劑是多菌靈,在防治小麥赤霉病方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國內農藥界正式邁入自主開創農藥產品行列,到目前為止創制的農藥品種有50多個,其中不少創制的農藥是殺菌劑品種,約有20多個。
1994年由沈陽化工研究院第一個自主創制的農藥品種是殺菌劑氟嗎啉,它隸屬于丙烯酰胺類殺菌劑;然后國內相繼創制開發許多新穎的殺菌劑農藥產品,如丁吡嗎啉、唑菌酯、丁香菌酯、苯醚菌酯、唑胺菌酯、氟菌螨酯、氯啶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等。其中,唑菌酯、丁香菌酯、苯醚菌酯、唑胺菌酯、氟菌螨酯、氯啶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等產品隸屬于strobilurin類殺菌劑中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
所謂strobilurins類殺菌劑是以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 A為先導化合物開發的一類新型殺菌劑。它們的出現克服了strobilurins A見光易分解和難于商品化的缺點,保留了先導化合物中活性基團β-甲氧基丙烯酸酯,通過交換與雙鍵結合的苯基、嘧啶基等基團,從而提高化合物的滲透性。其作用機理是對植物病原菌有電子傳遞抑制作用,并對螨類呼吸鏈也具有相同水平的電子傳遞抑制作用;由于創制的甲氧基丙烯酸酯藥效活性基團占據strobilurins類殺菌劑的主導地位,因此這類殺菌劑常稱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
除此之外,國內創制的殺菌劑中還有不少其他類型的藥效活性基團,如氰基丙烯酸酯類、丙烯酰胺類、吡啶惡唑啉類、噻唑類、農抗類、生物堿有機酸鹽、環己酮磺酰類、噻二唑酰胺類、吩嗪類、有機磷類、寡聚糖類等,從而創制出不少新的殺菌劑品種。新創制的殺菌劑品種見表1所示。
除了表1所列之外,國內還有一些創制的農藥殺菌劑品種有:噻菌銅(Thiodiazole-copper,噻唑類化合物,浙江龍灣);菲啶毒清(NK-007,生物堿有機酸鹽,南開大學);申嗪霉素(Meperfluthrin/M18,吩嗪類,上海交通大學);金核霉素(aureonucleomycin,農抗類,上海農藥研究所);長川霉素(ascomycin,農抗類,上海農藥研究所);氟苯醚酰胺(華中師范大學);中科(3號Zhongke 3 hao和中科6號Zhongke 3 hao,寡聚糖類,大連化物所)等。
表1 新創制的主要殺菌劑品種
農藥名稱(通用名試驗代號) |
創制年份 |
化合物類型 |
創制單位 |
氟嗎啉(flumorph)SYP-L190 |
1994 |
丙烯酰胺類 |
沈陽院 |
啶菌噁唑(pyrisoxazole)SYP-Z048 |
1996 |
吡啶噁唑啉類 |
沈陽院 |
烯肟菌酯(enestroburin)SYP-2071 |
1997 |
strobilurin類 |
沈陽院 |
苯醚菌酯ZJ0712 |
1998 |
strobilurin類 |
浙江院 |
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SYP-1620 |
1999 |
strobilurin類 |
沈陽院 |
毒氟磷(dufulin) |
2001 |
有機磷類 |
貴州大學 |
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un) |
2001 |
strobilurin類 |
沈陽院 |
氰烯菌酯(phenamacril) |
2002 |
氰基丙烯酸酯類 |
江蘇所 |
唑菌酯(pyraoxystrobin)SYP-3343 |
2003 |
strobilurin類 |
沈陽院 |
丁吡嗎啉(pyrimorph)ZNO-0317 |
2003 |
丙烯酰嗎啉類 |
中農科院等 |
氯啶菌酯(triclopyricarb)SYP-7017 |
2004 |
Strobilurin類 |
沈陽院 |
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 |
2004 |
Strobilurin類 |
沈陽院 |
噻唑鋅(zinc thiazole) |
2004 |
噻二唑有機鋅類 |
浙江新農 |
氟菌螨酯(flufenoxystrobin)SYP-3759 |
2004 |
strobilurin類 |
沈陽院 |
環己磺菌胺(chesulfamide) |
2004 |
磺酰胺類 |
中農大 |
甲噻誘胺(methiadinil) |
2005 |
噻二唑酰胺類 |
南開大學 |
苯噻菌酯(benzothiostrobin)(Y5247) |
2008 |
strobilurin類 |
華中師大 |
備注:沈陽院—沈陽化工研究院,浙江院—浙江化工研究院,江蘇所—江蘇農藥研究所,中農科院等—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和江蘇耕耘化學有限公司聯合研究開發創制,中農大—中國農業大學。
就目前創制開發的殺菌劑產品,其中以2007年底登記的氰烯菌酯,2014年其銷售額已達到0.82億元,占據國內創制殺菌劑農藥產品的首位,同時名列創制農藥品種的第二位(第一位是揚農的殺蟲劑氯氟醚菊酯,2012年銷售額1.07億元),其余創制的農藥殺菌劑產品銷售額還比較小。
2 氟嗎啉(flumorph)
氟嗎啉(試驗代號SYP-L190)是1994年沈陽化工研究院創制的隸屬于丙烯酰胺類殺菌劑,為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和第1個含氟農藥品種,第1個獲得美國、歐洲發明專利的農藥品種,也是第1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制殺菌劑,第1個獲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中國知識產權局授予的發明專利獎金的、第1個獲準正式登記并產業化的、第1個獲得ISO通用名稱的、第1個在國外登記銷售的創制新農藥品種。
氟嗎啉因氟原子的介入,使其持有如模擬效應、電子效應、阻礙效應、滲透效應的性能,因此使氟嗎啉的防病殺菌效果倍增,活性顯著高于不含氟原子的同類產品。氟嗎啉具有治療活性高、抗性風險低、持效期長、用藥次數少、農用成本低、增產效果顯著等特點。氟嗎啉結構中順、反兩個異構體均有活性,不僅對孢子囊萌發的抑制作用顯著,而且治療活性突出,尤其是氟嗎啉對甲霜靈等產生抗性的菌株仍有良好的活性。
氟嗎啉內吸性能優異,若施藥不均勻時,它仍可通過植株的內吸傳導到一些未直接接觸到藥劑的病原菌,也起到較好的殺菌效果,因此它對靶標病害治療的效果好,持效期通常長達7~10 d。由于持效期長,在同樣生長季內用藥次數減少;因用藥次數少,不僅減少勞動量,而且降低農用成本。測產試驗表明,在降低農用成本的同時,增產增收效果顯著。
氟嗎啉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綱病原菌產生的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霜疫病等。作為保護劑使用時,使用劑量為50~100 g/hm2;作為治療劑使用時,使用劑量為100~200 g/hm2。
氟嗎啉結構式:
理化性質:原藥為棕色固體,純品為白色固體,熔點110~115℃;微溶于己醇,易溶于甲醇、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乙腈、二氯甲烷。通常情況下(20~40℃),對光、熱和水解穩定。
劑型:單劑有油劑(10%、20%、35%),可濕性粉劑(20%、50%、60%),50%水分散粒劑和35%煙劑。復配制劑有50%和60%錳鋅·氟嗎啉可濕性粉劑,50%氟嗎啉·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等。
張國生等研制了15%氟嗎啉·唑菌酯可分散油懸浮劑(OD),并測定其生物活性。該組成的配方為:氟嗎啉(92%)12%(折百)、唑菌酯(95%)3%(折百)、NNO 1%、D425 0.5%、500# 1.5%、NP-7磷酸酯2%、0201B 3.5%、T-20 1%、凹凸棒土±0.5%、混合溶劑(甲酯油與鄰苯二甲基二丁酯體積比2∶1)補足至100%。經檢測各項控制可分散油懸浮劑農藥指標均符合相關指標要求,懸浮率≥90%。
試驗例:(1)張國生等對研制的15%氟嗎啉·唑菌酯可分散油懸浮劑(OD)配方產品,進行了室內生物活性測定試驗,結果列于表2。
表2 15%氟嗎啉·唑菌酯可分散油懸浮劑等對黃瓜霜霉病室內生物活性
藥 劑 |
劑量(mg/L) |
防效(%) |
15%氟嗎啉·唑菌酯OD |
30 |
95.31 |
10 |
87.50 | |
3.33 |
76.56 | |
20%唑菌酯SC |
30 |
98.15 |
10 |
90.74 | |
3.33 |
66.67 | |
20%氟嗎啉WP |
30 |
94.25 |
10 |
77.78 | |
3.33 |
33.33 |
從表2可見,該藥劑對黃瓜霜霉病具有極好的防效,3.33 mg/L劑量防效也可達到76.56%;分別優于同劑量單劑20%唑菌酯懸浮劑66.67%的防效和極顯著優于2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33.33%的防效。
(2)馬紅麗等用50%氟嗎啉·三乙膦酸鋁WP對葡萄霜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顯示,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見表3。
表3 50%氟嗎啉·三乙膦酸鋁WP等對葡萄霜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藥 劑 |
劑量(g a.i./hm2) |
病害防效(%) |
小區產量(kg) |
50%氟嗎啉·三乙膦酸鋁WP |
1600 |
97.34 |
124.50 |
1200 |
95.41 |
120.00 | |
800 |
84.50 |
98.50 | |
69%安克·錳鋅WP |
1200 |
92.45 |
118.00 |
25%甲霜靈WP |
1200 |
56.78 |
75.50 |
58%甲霜靈·錳鋅WP |
1 200 |
72.56 |
82.00 |
從表3可見,50%氟嗎啉·三乙膦酸鋁WP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能夠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生,并能減少因病害造成的葡萄產量的損失。
3 烯肟菌酯(enestroburin)
烯肟菌酯(SYP-2071)是由沈陽化工研究院1997年自主開發的第1個strobilurin類殺菌劑。已經申請了中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專利,2002年完成農藥臨時登記,2006年正式上市的產品。烯肟菌酯具有新穎的作用機制,通過鎖住細胞色素b和細胞色素c1之間電子傳遞,破壞其能量合成,而抑制病菌的呼吸作用而使其喪失生命。
室內和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對烯肟菌酯鞭毛菌、結核菌、子囊菌、擔子菌及半知菌等引起的多種病害有良好的效果。烯肟菌酯能有效控制黃瓜和葡萄的霜霉病、黃瓜和小麥的白粉病、小麥赤霉病、梨黑星病、番茄晚疫病和蘋果斑點病等病害的發生與危害。烯肟菌酯是一種新型、高效、廣譜、低毒和對環境安全的殺菌劑,適用于防治蔬菜、水果、糧食作物等各種病菌,同時兼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烯肟菌酯結構式如下:
在烯肟菌酯結構中存在順、反異構體(Z體和E體),原藥為Z體和E體的混合物。原藥含量≥90%,外觀為棕褐色粘稠物,熔點99℃(E體);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醚等溶劑;對光、熱比較穩定。
國內由沈陽科創化學品公司獨家登記原藥(含量90%)和25%烯肟菌酯EC。除此之外,國內尚有研制25%烯肟菌酯SC和烯肟菌酯OD的報道。商品化產品有25%烯肟菌酯EC(商品名,佳斯奇),25%霜脲·烯肟菌酯WP(1∶1)(商品名,奇露),28%多菌靈·烯肟菌酯WP(21∶7)(商品名,巧適),18%氟環唑·烯肟菌酯SC(6∶12)(商品名,菌巧)等。
烯肟菌酯雖屬strobilorin類殺菌劑,但由于其不同的理化性質,使得其在植物體內和體表的生物活性呈現不同性能。
試驗例:(1)司乃國等室內溫室盆栽活性EC90值為4.32 mg/L,對黃瓜白粉病的活性與同類結構的吡唑醚菌酯的EC90值4.76 mg/L和三唑類的氟環唑EC90值4.16 mg/L基本一致;高于對照藥劑醚菌酯和三唑酮(EC90值分別為11.82 mg/L和36.67 mg/L)。田間試驗結果表明,50%烯肟菌酯EC在80 g/hm2劑量下,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優于50%醚菌酯WG(翠貝);40~80 g/hm2處理量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優于對照藥劑15%三唑酮WP 120 g/hm2的防效。
(2)李志念等在溫室條件下,對4種strobilorin類殺菌劑防治小麥白粉病進行了活性研究。試驗結果表明,用藥量50 μg/mL,在1~4 d,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胺治療活性效果均為100%;但烯肟菌酯低于前3種。烯肟菌酯對葉表滲透性和向葉尖移動能力是最差的,在用藥量12.5、50、200 μg/mL防治效果僅為0%、5%和15%;而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胺同劑量下防治效果分別為65%、85%和100%,10%、15%和35%,10%、20%和60%,尤其是嘧菌酯為最好。
4 唑菌酯(pyraoxystrobin)
唑菌酯(SYP-3343)是由沈陽化工研究院2009年上市的strobilurin類殺菌劑。唑菌酯具有廣譜的殺菌活性,對蔬菜和作物的多種病害如稻瘟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具有明顯的殺蟲殺螨活性,可達到病蟲兼治的目的。唑菌酯早已于2009年獲臨時登記。
唑菌酯結構式:
原藥外觀為白色結晶固體。極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丙酮、乙酸乙酯、甲醇,微溶于石油醚,不溶于水。在常溫下貯存穩定。
國內由沈陽科創化學品公司獨家登記唑菌酯原藥(含量90%),20%唑菌酯SC和15%氟嗎啉·唑菌酯SC。
氟嗎啉對霜霉病、疫霉病特別有效;而唑菌酯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具有廣譜的殺菌活性,可有效防治黃瓜霜霉病、小麥白粉。皇覂人幮г囼灲Y果表明,混用對黃瓜霜霉病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為此,王麗穎等研制了25%氟嗎啉·唑菌酯SC。其配方組成為:氟嗎啉20.0%、唑菌酯5.0%、D425 3.0%、EFW 2.0%、農乳700# 1.0%、農乳0201B 2.0%、白炭黑 2.0%、黃原膠0.1%、硅酸鋁鎂1.0%、乙二醇5.0%、消泡劑1522 0.5%,蒸餾水補足至100%。得到的產品外觀為可流動的、易測量體積的懸浮液,其平均粒徑d50 2.0 μm,d90<6 μm;有效成分氟嗎啉和唑菌酯質量分數均符合要求,懸浮率>94%,pH值5~8,粘度500 mPa·s,持久泡沫量(1 min后)≤40,篩析(通過44 μm標準篩)≥98%;傾倒性、冷貯穩定性和熱貯穩定性均合格。
此外,李為忠等研制了20%唑菌酯OD。其配方為:唑菌酯20.0%、NNO 1.0%、農乳656 1.0%、農乳NP-7磷酸酯1.0%、農乳0201B 2.5%、農乳S-80 1.0%、凹凸棒土0.5%、混合溶劑(甲酯油∶鄰苯二甲基二丁酯體積比2∶1)補足至100%。經檢測,熱貯后原藥含量分解率低于5%,熱貯前后懸浮劑分別為95%和93%,pH6.5,粘度220 mPa·s,冷熱穩定性均合格。
試驗例:(1)喬桂雙等用20%唑菌酯SC進行室內試驗。結果表明,20%唑菌酯SC對黃瓜霜霉病具有良好的保護、治療作用;而且效果均優于對照藥劑25%嘧菌酯SC;20%唑菌酯SC對黃瓜霜霉病的鏟除作用與25%嘧菌酯SC效果相當。
(2)王麗等用20%唑菌酯SC對黃瓜白粉病進行室內試驗和田間試驗,室內試驗20%唑菌酯SC最高用量為250 mg/L的保護作用防效為79.65%;治療作用防效為77.54%。田間試驗結果表明,20%唑菌酯SC用量為250和125 mg/L時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74.07%和72.14%,與同質量濃度對照藥劑25%嘧菌酯SC和12.5%腈菌唑EC的防效(分別為70.28%和73.80%)相當。
5 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
烯肟菌胺(SYP-1620)由沈陽化工研究院1999年開發,2003年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2004年完成原藥的臨時登記,2009年獲得正式登記。
大量的生物學活性研究表明,烯肟菌胺殺菌譜廣、活性高,具有預防及治療作用,與環境生物有良好的相容性,對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擔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種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對白粉病、銹病防治效果卓越?捎糜诜乐涡←滀P病、小麥白粉病、水稻紋枯病、稻曲病、黃瓜白粉病、黃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蘋果斑點落葉病、蘋果白粉病、香蕉葉斑病、番茄早疫病、梨黑星病、草莓白粉病、向日葵銹病等多種植物病害。同時,對作物生長性狀和品質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并能提高產量。
烯肟菌胺結構式為:
烯肟菌胺純品為白色固體粉末或結晶,熔點131~132℃。本品易溶于乙腈、丙酮、乙酸乙酯及二氯乙烷,在DMF和甲苯中有一定溶解度,在甲醇中溶解度約為2%;不溶于石油醚、正己烷等非極性有機溶劑及水,在強酸、強堿條件下不穩定。
烯肟菌胺由沈陽科創化學品公司獨家登記原藥(含量98%)和5%烯肟菌胺EC;加工的復配制劑有20%戊唑醇·烯肟菌胺SC(商品名,愛可)。
此外,丑靖宇等還研制了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其較優配方為:烯肟菌胺(95.8%)10%(折百)、戊唑醇(97.0%)10%(折百)、Span-20# 5%、OP-7# 10%、有機膨潤土2%、甲酯化大豆油補足至100%。經檢測,各項控制指標均符合相關指標要求,懸浮率≥90%。
試驗例:(1)室內對水稻紋枯病離體毒力試驗,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與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的毒力EC50分別為0.10和10.18;對香蕉葉斑病離體毒力試驗,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與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的毒力EC50分別為0.24和0.33,從試驗結果可見,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對水稻紋枯病及香蕉葉斑病的活性優于對照藥劑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
。2)司乃國等用新殺菌劑烯肟菌胺對蘋果病害田間試驗結果表明,5%烯肟菌胺EC和20%戊唑醇·烯肟菌胺SC(愛可)對蘋果斑點落葉病、蘋果白粉病和蘋果輪紋病具有較好的防效。在100~200 g/hm2處理劑量下,間隔10~15 d,連續施藥4~6次能夠有效控制上述蘋果病害,防治效果優于多菌靈、代森錳鋅等常規藥劑,而且對供試作物安全。
。3)司乃國等用烯肟菌胺對小麥白粉病進行防治試驗。烯肟菌胺對小麥白粉病的盆栽殺菌活性值EC90為4.03 mg/L,與同類結構的吡唑醚菌酯(EC90為4.12 mg/L)和三唑類戊唑醇(EC90為4.25 mg/L)基本一致;高于對照藥劑醚菌酯、嘧菌酯、烯肟菌酯、腈菌唑、烯唑醇和三唑酮(EC90分別為8.30、15.16、13.25、5.75、6.56和35.62 mg/L)。田間小區試驗結果表明,5%烯肟菌胺EC在80 g/hm2處理劑量下,對小麥白粉病具有優異的防效(89.09%);優于同劑量下50%醚菌酯WG的防效(82.29%)。
。4)李志念等在溫室條件下,對4種strobilorin類殺菌劑防治小麥白粉病進行了活性研究。試驗結果表明,用藥量50 μg/mL,在1~4 d烯肟菌胺治療活性效果與嘧菌酯、醚菌酯相當,均為100%,高于烯肟菌酯;在低用量下,3.125 μg/mL烯肟菌胺治療活性仍為99%,顯著高于醚菌酯、嘧菌酯、烯肟菌酯(分別為85%、95%和45%)。特別是烯肟菌胺有最長的持效期,莖葉處理14 d后,用藥量50 μg/mL防效仍達100%,而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分別為0%、95%和0%。在低用藥量下,3.125 μg/mL防效也在50%以上;而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防效均為0%。
6 苯醚菌酯
苯醚菌酯(ZJ0712)由浙江化工研究院經10年研究于2008年開發的strobilurin類殺菌劑。它對子囊菌、鞭毛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種植物病害均有較高的殺菌活性。苯醚菌酯屬低毒、低殘留農藥,與環境和非靶標具有好的相容性;其特點是用藥量低、防效高、耐雨水沖刷、持效期長、對作物安全、與多類殺菌劑無交互抗性。苯醚菌酯對各種作物的白粉病、銹病、霜霉病、炭疽病等都顯示出優異的防治效果。但藥劑在植物體內的內吸傳導和根部吸收能力差,因此在實際使用時可以考慮與其他內吸性殺菌劑混用,以提高藥劑的治療效果,同時也可延緩植物病原菌對殺菌劑產生抗藥性。苯醚菌酯是一個預防兼治的殺菌劑,同時經藥劑噴施后,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強,能使作物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青枝綠葉,從而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苯醚菌酯結構式:
原藥純品外觀為白色粉末(原藥含量98%),熔點108~110℃。溶解度:水中3.6 mg/L;溶劑中:甲醇15.56,乙醇11.04,二甲苯24.57,丙酮143.61(均為g/L,20℃)。穩定性:在酸性介質中易分解,對光穩定。
劑型:10%苯醚菌酯SC,49%苯醚菌酯·戊唑醇(4+45)SC。
2015年8月由中化集團下屬浙江化工研究院和浙江禾田化工公司研發的苯醚菌酯原藥(含量98%)和制劑(10%苯醚菌酯SC)正式獲得農業部登記。
試驗例:(1)多年來田間試驗結果表明,10%苯醚菌酯SC對黃瓜白粉病和葡萄霜霉病均有非常優異的防效,在10~20 g/hm2用量下,對黃瓜白粉病防效可達84%~95%,明顯高于對照藥劑15%三唑酮WP和75%百菌清WP,與25%嘧菌酯SC 166.7 g/hm2防效相當或略低。在50~100 g/hm2的用量下,對葡萄霜霉病防效可達69%~94%,與對照藥劑72%霜脲氰WP 960~1620 g/hm2防效相當。
(2)袁斌2010年進行了10%苯醚菌酯SC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10%苯醚菌酯SC 500倍液在1、2、3次用藥7 d后防效分別為79.80%、90.05%和90.51%,與25%嘧菌酯SC 1000倍液防效分別為80.19%、90.04%和91.02%無明顯差異。
7 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
唑胺菌酯是由沈陽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開發的strobilurin類殺菌劑,已獲得中國專利和PCT專利。唑胺菌酯特點是殺菌譜廣,抑菌活性高,其保護活性值EC90為0.54 mg/L,對小麥白粉病的治療效果(EC90)值為0.60 mg/L,與對照藥劑吡唑醚菌酯相當,明顯高于醚菌酯。因此,對多種作物病害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對瓜類和小麥白粉病有很好的保護和治療活性,并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唑胺菌酯具有很好的內吸傳導性,優于吡唑醚菌酯和醚菌酯,但較嘧菌酯和戊唑醇差;其對黃瓜白粉病在使用劑量80 mg/L時的持效期為7~10 d,較對照藥劑唑菌胺酯長,但比醚菌酯短。唑胺菌酯的光穩定性較好,經紫外光照射4 h以內的光穩定系數在1.00~0.26之間,較唑菌胺酯穩定(光穩定系數在1.00~0.21),較戊唑醇的光穩定性差(光穩定系數為1.00~0.69)。施藥后30 min以上降雨對20%唑胺菌酯SC的藥效影響微弱,表明其耐雨水沖刷性較好。
唑胺菌酯結構式:
劑型為:20%唑胺菌酯SC和25%唑胺菌酯·福美雙SC。
唑胺菌酯由沈陽科創化學品公司獨家登記原藥(95%)和20% SC。
試驗例:(1)20%唑胺菌酯SC經室內生測試驗,根據其對小麥白粉病的EC90值與對照藥劑50%醚菌酯WG進行了藥效比較,結果見表4。
表4 20%唑胺菌酯SC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藥劑(mg/L) |
防效 | |||||
25 |
12.5 |
6.25 |
3.125 |
1.56 |
0.78 | |
20%唑胺菌酯SC |
100 |
100 |
100 |
95 |
75 |
60 |
50%醚菌酯WG |
100 |
98 |
95 |
80 |
45 |
30 |
從表4可見,施用同等劑量藥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20%唑胺菌酯SC要優于50%醚菌酯WG。
。2)唑胺菌酯對小麥白粉。14 d)的治療作用也十分好,結果見表5。
從表5可見,唑胺菌酯對小麥白粉。14 d)的治療效果最好,低濃度(1.56 ppm)下極優于其他3種藥劑的治療效果。
表5 唑胺菌酯對小麥白粉病(14 d)的治療效果
藥劑 |
防效(%) | |||||
12.5 ppm |
6.25 ppm |
3.13 ppm |
1.56 ppm |
0.78 ppm |
0.39 ppm | |
唑胺菌酯 |
100 |
100 |
100 |
100 |
80 |
50 |
戊唑醇 |
85 |
70 |
45 |
15 |
0 |
0 |
吡唑醚菌酯 |
100 |
100 |
85 |
60 |
25 |
0 |
醚菌酯 |
100 |
20 |
15 |
10 |
0 |
0 |
。3)25%唑胺菌酯·福美雙懸浮劑對小麥白粉病有較好的防治作用,經室內生測試驗,根據EC90值25%唑胺菌酯·福美雙SC與對照藥劑25%嘧菌酯SC活性比較分別為2.73 mg/L和3.03 mg/L,兩者活性大致相當。由此表明,唑胺菌酯殺菌劑極具市場潛力和活力。
。4)趙建江等用唑胺菌酯與啶酰菌胺混配進行了毒力試驗,發現對灰葡萄孢毒力有增效作用。結果表明,50%啶酰菌胺WG與20%唑胺菌酯SC以有效成分質量1∶3的比例組合進行混配后對菌株DZ3表現為最大毒力增效作用,增效系數達4.76,而且對另外5個供試菌株的聯合毒力也表現出增效。田間試驗在使用劑量有效成分為200~300 g/hm2時,質量比1∶3的組合對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為78.05%~93.96%,且均顯著高于對照藥劑560 g/hm2劑量的40%嘧霉胺SC(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