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鉀肥
現實:中國鉀肥“多起來”
根據中國礦業聯合會的研究,2020年我國所需的 45 種主要礦產中,鉀礦屬于嚴重短缺的9 種礦產資源之一。截至2015 年,我國可溶性鉀鹽礦查明資源量是 10.72億噸( 折 6.75 億噸 K2O),約占世界鉀基礎儲量總量的 5%。我國主要鉀礦賦存地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惡劣,配套開采條件差,鉀礦品位相對較低,生產成本相對較高。
在中國鉀鹽人不懈努力下,“十二五”期間,我國鉀肥工業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成就。據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吳文好介紹,2014年青海鹽湖股份生產氯化鉀430萬噸,銷售氯化鉀460萬噸。2015年生產氯化鉀520萬噸,銷售氯化鉀440萬噸。2016年,公司計劃產能550萬噸,預計銷售量550萬噸,力爭達到600萬噸。截至目前,鹽湖股份有限公司為首的青海氯化鉀生產企業已經形成了超過800萬噸的產能。
格爾木藏格鉀肥有限公司在整合察爾汗地區13 家小鉀肥廠后,2014年氯化鉀產量128萬噸,2015年產量145萬噸,預計2016年鉀肥產能將達到180萬噸。其于2015年新建的40萬噸氯化鉀項目,將于2016年投產。我國國內消費需求量為1200萬噸,青海產能占到了2/3以上。
硫酸鉀方面,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產量163萬噸,2015年產量165萬噸,銷售165萬噸。公司預計2016年產能在165萬-170萬噸,銷售可能會達到180萬-190萬噸。
成績背后,中國鉀鹽對外依賴并未解除。中國無機鹽協會鉀鹽鉀肥行業分會秘書長陳國福表示:“長期以來,中國鉀肥生產受資源和技術限制,基礎條件差、起步晚,進口鉀肥占據中國市場主要地位。2007 年中國進口氯化鉀曾達到 941.5 萬噸,占當年世界市場貿易量的 30%左右。”2015 年,國際鉀肥價格的下跌,中國“逢低買入”,氯化鉀進口量達到了破紀錄的942.9 萬噸。
國投羅鉀市場總監張麟表示:“2013年,中國硫酸鉀實物消費量350萬噸。2014年,消費量為327萬噸。2015年,消費量降至321萬噸,預計2016年將在305萬噸及以下。”而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硫酸鉀生產能力達792萬噸,其中加工型硫酸鉀占比很高。硫酸鉀與氯化鉀間較高的價格差造成氯化鉀供應加工型硫酸鉀產業的過快發展,寬松的氯化鉀供應市場也在其中推波助瀾。
中國鉀鹽人用58年換來鉀肥自給率超過50%,資源型鉀肥產能得來艱辛,根本“去”無可“去”。據吳文好透露,2016年國內鉀肥產量預計將達到 900萬噸,結轉2015年600萬噸的庫存量,國內供應量將達到1500萬噸,不含進口鉀肥已處于供應過剩。國產不足,進口激增,中國鉀肥行業更應去 “投機”而非產能。
預判:行業洗牌需要市場發力
國際鉀肥沖擊的壓力停在中國鉀肥人的胸口,但也引發了中國鉀鹽行業的深層反思:中國市場需要什么樣的鉀肥?中國鉀肥企業如何在激烈競爭中生存?藏格鉀肥副總經理張萍表示:“行業洗牌需要靠市場來保持平衡,最主要的是產品的標準化。通過提高產品標準、提高門檻,逼迫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在市場有更高的競爭力。”
而在影響國內鉀肥發展的諸多問題中,政策扶持力度減弱導致企業經營困難顯得最為急迫。吳問好向記者傾訴道:“氯化鉀價格一路下滑,然而青海鉀鹽企業的鐵路運費,卻漲了近100元/噸。進口鉀肥到中國的運費還不到10美金/噸,而鹽湖鉀肥運到目標市場的運費卻需要300元/噸。2008年氯化鉀價格在 3000-4000元/噸,征收資源稅是從每噸鉀肥里提幾元錢;而現在鉀肥價格跌至1800-1900元/噸,資源稅卻漲到了135元/噸,占到產品價格的10%,致使企業走到了虧損的邊緣。2015年9月1日以后,國家復征增值稅。而鉀肥價格和2014年同期相比則下降了近300元/噸。也就是說,在鉀肥價格下降的情況下,生產成本增加,致使企業遭受雙重壓力。我們呼吁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中,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讓企業更好地在市場上經營。”
此外,鉀肥需求量數據不精準、施用認知度不足、難以推動鉀肥需求快速增長也是業界熱議的焦點。對此,山西文通鉀鹽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安東表示,在鉀肥行業供給側改革中,我們作為加工型企業,應該在降成本、提品質上想辦法。他表示:“公司的一個發展重點是把工業硝酸鉀推廣到農用市場,從搞化工轉型搞農業。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合理使用精加工鉀鹽產品,能夠有效避免土壤污染。去庫存,產品差異化才是重點。我們將繼續優化生產工藝,提升產能,提升肥料質量,用科學的產品去引導農民,讓他們合理用肥、科學用肥、定向施肥、靶向施肥。”
而對于我國各地區土壤缺鉀情況及各種農作物的科學需鉀量認識還不一致,科學測土施肥普及不夠,農民只是根據鉀肥的價格來決定是否施用、施用多少,致使鉀肥消費量波動較大的現象。劉安東強調:“企業必須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幫助農民學習用肥,讓農民了解高端肥料,使肥料行業有序發展。”對此,陳國福表示:“行業協會將和相關國家部委及科研機構結合,全面而系統地進行鉀肥施用量數據的研究及調研,以掌握實際的各類鉀肥施用量,從而有效地指導鉀肥生產、施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解局: 讓“投機性”產能退出去
中國鉀肥工業發展成就有目共睹,而隨著國產鉀肥競爭力的增強和產能的不斷擴大,我國可以根據國內產量情況和市場需求變化調節鉀肥進口量,進口鉀肥的價格始終處于世界貿易的“價格洼地”。但在國際貿易領域,“低價格”與“多進口”并不能簡單劃等號。陳國福表示:“協會預計,到 2020 年,鉀肥行業資源型總體產能 750 萬噸(折 K2O),產量達到 650 萬噸;進口鉀肥數量保持平穩,消費總量滿足國內農業需求。”
“價格洼地”的形成首先要向“大自然的搬運工”——中國資源型鉀肥企業致敬。吳文好認為,中國能在全球鉀肥市場中處于價格洼地,一是青海地區鉀肥生產企業對國內鉀肥的貢獻抑制了價格的上漲;二是國際產能過剩,供需不平衡。張麟也表示:“國投羅鉀引領了中國硫酸鉀市場的行情,同時也對國際鉀肥市場包括中國和國外鉀肥供應商的價格以及供應談判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國產鉀拉低了進口價格,而過多的進口則傷害了中國鉀肥企業。世界鉀肥過剩非一日之寒,首次得到國人重視,就是因為這場“投機性”過剩的鬧劇。吳文好表示:“全球鉀肥已形成的產能超過9000萬噸氯化鉀,2014年-2015年,全球鉀肥需求量在6000萬噸左右。”作為世界鉀鹽第一大需求國,中國似已成為國際鉀肥“巨鱷”的標靶。“2014年中國鉀肥進口量為801萬噸,2015年進口量943萬噸,導致國內鉀肥生產企業出現庫存難題。以鹽湖為例,庫存已達到130萬噸之高。因此我們得出全球鉀肥過剩、中國鉀肥過剩的結論。我們希望相關部門在中國鉀肥市場做好資源平衡,避免造成國內鉀肥存量過剩。”
在硫酸鉀領域,產能、存量過剩的“投機”痕跡更加明顯。在張麟看來,自從2009年國投羅鉀建成120萬噸/噸裝置,成為世界硫酸鉀“航母”后,激發了國人的興奮感和自豪感,也招致許多小型企業蠢蠢欲動。張麟呼吁:“通過供給側改革,進行資源合理化配置,洗掉一部分缺少新技術、資源結構不合理的企業,能夠凈化市場,使市場更加健康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