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
從去年我國發布“到2020年,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實現化肥農藥用量零增長”的治理目標,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兩項重大決策引起了全國人大代表萬連步的深深思考。
經過深入農村實地調研,以及多年來對“三農”問題的持續關注,和對化肥產業的深刻了解,今年兩會,萬連步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有了自己獨到的理解,在帶來的議案中,他提出了中國化肥產業供給側改革的一系列建議。
化肥產業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你先看看這兩組數據,”萬連步代表對科技日報記者說,“中國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特別是農業灌溉用水每年缺口超過300億方。可是,節水節肥的‘水肥一體化’技術,目前仍處于推廣初期,存在基礎設施薄弱,重設備、輕技術的現象,特別是在一些地區只注重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設備配備,而沒有真正實現水肥一體化。”
萬連步說,還有近年來興起的“緩控釋肥”技術,被大量的事實證明,對提高化肥利用率,以及作物產量有明顯作用,是一種代表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新型肥料,“但是在我國化肥總量中,緩控釋肥的比例僅占2%左右。”
“可以這樣理解,目前我國化肥產業仍然是產能嚴重過剩、利用率低下、對環境影響大的傳統化肥占據市場的地位。不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行嗎?”
那么,我國化肥行業現狀到底怎么樣?
萬連步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化肥總生產量和消費量已居世界首位,其中:氮肥總量年均增速4.5%以上,2014年產能6000萬噸(折純,下同),產量4553萬噸;
磷肥總量年均增速1.6%,2014年產能2350萬噸,產量1708萬噸;
鉀肥總量年均增速14.7%,2014年產能677萬噸,產量552萬噸。
總體來看,傳統化肥產能過剩,落后產能比例較大,且重復建設的勢頭未得到遏制。“在這樣的情況下,仍有一批規劃建設和在建的化肥項目還在進行,導致整個化肥行業經濟效益下降。”
據統計,2014年我國氮肥行業利潤率約為-1.9%,磷肥行業利潤率約為1.4%,鉀肥行業利潤率約為14.8%,復合肥行業利潤率約為4%,2014年、2015年石化行業平均利潤率分別為5.63%、4.85%,化肥行業總體利潤率大大低于石化行業的整體利潤率。
萬連步介紹說,去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12連增,其中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約占50%,我國化肥施用量每年6000萬噸,但化肥利用率平均僅33%左右,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同時,氮肥生產嚴重過剩,產能達8000萬噸,導致行業虧損嚴重。“過量、不合理的用肥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及農產品安全問題,如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板結、溫室效應、農產品品質下降等。”
新型緩控釋肥可有效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可大大提高施肥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對國家提出“化肥使用零增長”以及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
“雖然我們的緩控釋肥產業發展時間較短,但經過不斷的科研創新,我們已經從追趕者一躍成為領跑者。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逐漸掌握一批緩控釋肥關鍵技術,部分技術、工藝已經達到水平,并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緩控釋肥技術體系和應用體系。同時,我們制訂有一系列的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還擁有世界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萬連步說,可是與傳統化肥產品市場相比,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市場占有率極低,導致供給側結構嚴重不合理,“這亟須我們的化肥產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發力,以科技創新、模式創新來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化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個發力點
化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解決當前行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萬連步認為應從兩方面發力,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化肥產業供給側質量和效率,進而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發力點一:推廣高效綠色化肥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萬連步代表認為,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實現節水、減肥、減少環境污染和降低資源消耗的重要手段。推廣水肥一體化,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對我國農業轉變發展方式,走綠色、高效及可持續發展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據萬連步介紹,水肥一體化技術在美國、加拿大、以色列等發達國家一直受到廣泛重視,以色列水肥一體化應用比例達90%以上,美國是微灌面積的國家,25%的玉米、60%的馬鈴薯、33%的果樹均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
“但是,目前的現狀是我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同時,農業灌溉用水因利用率低下而嚴重浪費;同樣,在化肥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化肥過量施用造成嚴重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萬連步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
“另外,新型肥料緩控釋肥的市場也比較混亂,生產緩控釋肥的企業中,真正具備生產資格或者能夠生產合格產品的企業為數不多,企業之間的工藝、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部分企業為了追求利潤,將緩控釋肥料作為宣傳營銷的噱頭,跟風生產銷售,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對緩控釋肥擴大市場份額有很大影響。”
針對這些問題,萬連步呼吁加大水溶肥、緩控釋肥等新型高效環保肥料的推廣力度,進而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他建議,設立水肥一體化技術研究和集成示范重大專項,開展基礎研究和集成示范,為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選擇有示范帶動性的龍頭企業,重點在政策、財稅等方面予以支持,積極推動龍頭企業致力于產品技術開發和行業輻射,引領行業規范有序發展;促進水溶肥企業與節水灌溉設備企業融合,充分發揮雙方各自優勢,共同進行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建立聯合推廣機制,形成節水灌溉與肥料配套的統一體系,共同推動行業迅速發展。
緩控釋肥料在節約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產業技術趨于成熟。萬連步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將緩控釋肥技術作為我國化肥行業轉型升級的主推技術之一,化解我國上游氮肥企業過剩的落后產能,促進我國化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針對緩控釋肥產品生產成本較高的問題,萬連步建議國家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給予從事緩控釋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產品的企業更多的支持,鼓勵生產企業加大新型緩控釋材料的研發,并進一步優化生產工藝,在保證控釋性能和質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緩控釋肥生產成本,從源頭降低緩控釋肥產品價格。
他還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積極探索緩控釋肥等先進技術及產品推廣的體制、機制,加強農企對接,通過政府購買等方式引導企業建立專業化社會化農化服務體系,建立起由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多元化農民培訓機制,提升農化服務水平,促進緩控釋肥的大規模推廣應用。
此外,萬連步建議政府部門在緩控釋肥出口關稅政策方面與普通肥料區別對待,適當降低緩控釋肥關稅征收額度,或者對緩控釋肥的出口給予一定的補助等支持,促進我國緩控釋肥產業搶占國際市場,提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發力點二:創新引領智能制造 重塑產業發展模式
“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模式引發新一輪制造業變革。”萬連步認為,加快、創新化肥行業發展模式,促進化肥行業從傳統行業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促進行業向配方大數據收集、生產制造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基于信息化和互聯網的施肥服務方向發展,是我國化肥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化肥企業在產業鏈中仍局限于生產制造領域,主要依賴資源投入、產能擴張帶動發展,且農化服務前期投入較大但產出較小,導致目前生產企業農化服務發展滯后。我國地域廣、作物種植體系復雜,多數企業的農化服務人員數量少且服務模式落后,造成了農化服務覆蓋范圍不足、服務不到位。目前我國化肥過量施用問題嚴重,肥料利用率不高,化肥企業如何在現有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充分融合現代信息手段,形成貫穿肥料生產—農化服務—科學施肥的完整鏈條,實現服務及效益化,是未來農化服務急需解決的問題。
針對我國化肥行業在生產制造、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如何以“互聯網+”方式改造化肥生產、流通環節,運用大數據、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新方式建立化肥智能生產與服務體系萬連步提出如下建議:
打造產品配方大數據平臺,從源頭保障產品的精準適用性
針對我國化肥產品配方盲目等問題,萬連步建議國家加快《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的落地,加速實現施肥等農業數據向社會的開放;加大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勵化肥企業加快信息化建設,利用企業基層經銷商、農技推廣部門、農資電商線上系統和線下服務站、手機APP等不同網絡和手段,廣泛收集和總結各地測土配方數據、試驗示范數據、不同區域作物生產管理及施肥數據,探索地面觀測、傳感器、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等物聯網手段的應用,推進施肥管理決策系統建設,從而確定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種植模式的配方,從產品源頭保障配方的準確性和適用性,為產品的合理應用奠定基礎。
加快信息化工業化融合,提高運營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針對化肥企業生產管理方式落后、效率較低等問題,萬連步建議國家加快推進化肥行業信息化工業化融合,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實現生產管理的精細化。鼓勵企業部署生產過程信息管理系統、執行系統等信息手段以及自動碼垛、包裝等自動化裝備,實現生產信息的實時調度、管理和查詢,規范產、供、物的合理調配,實現產品生產過程智能高效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部署客戶管理系統,將供應商、經銷商等數據納入綜合管理,實現整個供應鏈的協同管理,提高營銷管理和客戶服務能力;部署ERP系統、辦公協同系統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實現企業資源有效共享、合理配置與利用,提高綜合管理決策水平,從而有效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推進電子商務模式探索與實踐,提高交易和流通效率
目前,化肥的絕大多數銷售方式還是代理、批發、零售模式,流通環節多,效率低下。萬連步建議國家加大力度,推進農資電商的發展,探索和實踐“廠家-農資電商-農戶”模式,降低和消除信息的不對稱,砍掉中間環節,縮短交易鏈條,降低交易成本,讓利于消費者;化肥生產企業可通過電商解決長期困擾大型經銷商及零售商的賒銷問題,提高資金流動效率。同時,化肥企業可充分利用電子商務過程中的信息化流程,收集施肥、種植大數據、農戶應用反饋,為改善產品質量奠定基礎;做好技術培訓等農化服務,促進產品的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