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農資電商已然成為農資行業最具熱度的詞。有人說,農資電商是大勢所趨。也有人認為,農資電商要想成功還長途漫漫。農資電商,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甲方:農資電商大勢所趨
今年以來,農村電商政策暖風頻吹,在政策的暖風中,農資電商之路正在探索中延伸。2015年必然被列為電商元年,行業內農資大佬紛紛試水,不可否認的是,農資電商依然充滿了焦慮,但是經銷商還是毫不猶豫選擇加入,原因就是很多農資經銷商將農資電商看作最后一根稻草,認為他們已經失去了現在,必須要去擁抱未來,抓住農資電商這根稻草,萬一,能救自己的命呢!
電商發展速度顯然已超出想象,尤其是前不久,“雙十一”的912.17億元的刺激,給做電商的人許多鼓勵。據權威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為27.9%,規模達1.86億,相比2014年底增加了800萬,為農資電商的大趨勢奠定了基礎。但有一點特別重要的是:在農資電商這場大戲中,農民永遠是最重要的角色,如何讓農資電商真正帶給農民實惠與安心,讓農民因為互聯網的力量更加富裕,讓城鄉因為互聯網的力量而更加平衡,這才是農資電商探路者出發的根本目標。
互聯網帶給農資行業的希望就是通過互聯網可以整合行業資源,重塑農資流通市場,讓信息、渠道、營銷實現扁平化,尤其是對農戶來講,可以降低30%~40%的購買成本,這樣的趨勢不可擋。
但是,農資與電商的聯姻,關鍵應該在農資上而非電商,因為電商只是一種工具,絕對不是一種模式。比如,農商1號,它的出現是為農業提升效率、為農民創造價值,抓住了核心。從0到1.4億元,農一網上線一年就交出了這樣的答卷,雖不是特別完美,但在探索農資電商的道路上給同行帶來了諸多借鑒,是農資電商成趨勢的例證。
乙方:農資電商困難重重
農資電商的交易產品是農業生產資料,而不是普通消費品。被交易的產品不是被一次性消費,而是要進入再生產過程。因此,傳統電商消費者所看重的便宜、方便因素已經不是農資電商最重要的衡量標準,而該農資產品的特點、產品質量、使用方法、使用時機、配套技術應用、售后服務、以及投入產出比的計算等諸多因素讓農資電商困難重重。
農資電商是一個看上去很美和充滿想象力的市場空間,但由于其基礎條件不同,缺乏成熟的產業基礎,其發展不會像城市電商那樣一帆風順。要想做好農資電商,就要從農業產業入手,參與和改造傳統的農業產業,使其在規模化、標準化、品質、特色、多樣化、安全和可追溯方面獲得長足的進步,否則農資電商發展荊棘密布。
此外,由于農資產品的專屬性質,農資產品市場總量和采購頻次遠遠低于普通商品,因此,以銷售額不斷增長和購買頻次不斷提高為支撐的電商失去了其傳統業績推動發力點。因為農資電商公開的秘密表現在流量,這是電商的第一要素,那么初始流量從何而來,就得靠地推,換種說法就是地推能力才是農資電商生存的第一能力。誰來搞地推?沒有大把大把錢砸進來怎么做地推?
從當前幾家農資電商平臺地推模式來看,主要靠關系理論,就是利用原有的客情關系,通過意見領袖和不同的人建立關系,施行廠家+代理商+零售店的模式,但可持續性在哪里?
農一網、田田圈、農商1號、哈哈農莊等電商平臺的建立成為農資行業嘗試互聯網思維的踐行者。但是,遺憾的是,盡管農資電商呼聲很高,目前仍沒有一個成功的榜樣。人們仍然對農資電商抱有“是真還是假、到底行不行”等疑問。這些問題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還需要繼續努力去尋找。
再來看看當前農資網購的特點,農資網購人群具有培養周期長、網購誠信度低的特征。在農資企業方面,參與意識仍較薄弱,他們擔心線上和線下沖突,即使認可了,也不會把企業的主打品牌交給電商平臺去運作,因為擔心屆時掌握不了局面,大多處于觀望、到各平臺嘗試階段;在物流配送方面,縣域的農資物流還不完善,農資配送成本高,造就了農資電商路途遙遠,長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