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由于性別、年齡和勞動強度的不同,不同社會成員所需要的能量和食物熱入量也不同。如年輕人、勞動強度大的人需要攝入的熱量多,而老人和兒童的熱量攝入需求少,相應的對于糧食需求量也高低不一。同時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升,人民日常生活中熱量攝取途徑多元化局面明顯,傳統谷物的主導地位逐漸被撼動,農民種植結構順勢調整,從而導致對化肥需求形勢的改變。對此為適應中國目前人口結構和經濟發(fā)展現狀,中國化肥行業(yè)勢必進行改革。
過去20年里我國人口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據國家統計局報道,2014年中國13.67億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多大2.12億,占中國總人口比例的15.5%。65歲以上的老人競然有1.37億,占比超過了10%。中國已經步入了典型的老年化,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中國正處于老年化逐步加深的階段。而受國家受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目前正處青中年期的社會主力人口總量有限,并且在機械化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從事體力勞動者正逐漸減少,相應的對于糧食消耗正逐漸縮減。
根據《中國糧食發(fā)展報告》中相關數據顯示,1986年我國口糧需求量27230萬噸,飼料糧7846萬噸,而進入2000年國際對口糧需求量已降至26593萬噸,飼料糧需求量增加至17658萬噸。特別是到了2014年我國口糧需求量只有25860萬噸,飼料糧需求量卻增加至22744萬噸,相比1986年口糧需求量減少5.03%,飼料糧增加高達189.88%。
從而也可以看出,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國糧食需求結構也在不斷轉變,傳統的以谷物為主的口糧正逐漸減少,人們對蛋、禽、肉、魚以及素菜類食品需求增加,對此這就迫使我國農業(yè)種植結構進行調整,相應的不同農作物對于化肥的需求情況也將發(fā)生轉變,比如種植小麥區(qū)的一塊土地目前改造成為了溫室大棚,這就要求選用肥種以及施肥方式都要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農作物對養(yǎng)分的需求。
首先從目前我國農作物分布情況來看,我國幾大主要農作物種植區(qū)多受本地地形、氣候、水源狀況等因素影響發(fā)展自身特有農業(yè),東北平原區(qū)域主要種植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甜菜等,而經濟發(fā)達的珠三角區(qū)域卻多種植水稻、花卉以及各種蔬菜等農作物,這就必須按照當地作物種植情況生產或銷售不同的化肥。考慮到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的種植技術的改進,我國農作物耕作區(qū)域分布正在向多元化發(fā)展,這就要求化肥行業(yè)做農作物調整調研,適應市場需求的轉變。
其次,從我國近幾年化肥施用情況來看,2010年我國每公頃耕地施用化肥量在312.94公斤,并且2011-2013年期間呈逐年增加局面,到2013年化肥施用量已達到400公斤/公頃以上,這帶來農作物增產豐收的同時,直接導致了土壤酸度增加、土地板結、水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逐漸違背了我國提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方針。鑒于此國家在2015年初頒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嚴格控制化肥數量,對此為確保農作物增產的目標,這就要求化肥質量和利用率務必提升,同時改變傳統的無機肥料,這就為新型肥如有機肥料、水溶肥料、緩控釋肥料、腐植酸肥料等提供了發(fā)展商機。
再次,發(fā)展信息農業(yè),提高信息技術在農業(yè)中的利用,以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云計算技術為支撐和手段開發(fā)新的農業(yè)模式。目前以“互聯網+”為模式的化肥經銷模式正在悄然興起,后期在擴展銷售渠道的基礎上,應利用互聯網提供的大數據支撐了解不同地質、不同農作物在不同時期對肥料的需求情況,做到化肥的合理有效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