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炮轟”,顧名思義,就是農民在種地過程中把原先整個生長期的化肥施用量都拿到播種期一次性施用。因為省時省力,“一炮轟”的施肥方式曾經風光無限,也成為很多肥料企業在產品上追捧的方向。然而,時至當下,“一炮轟”對于作物的影響以及土壤環境的危害正在顯現。專家呼吁,“一炮轟”已經到了應該謝幕的時候。
東北春耕高峰之際,新華社記者聞到了“濃濃的化肥味”。“現在農民種地感覺就得靠化肥撐著。我們也知道化肥使用過多,會造成地力下降、土壤板結,但這就像抽大煙一樣,感覺不用不行了。”黑龍江省同江市種糧大戶劉剛面對記者這樣說。談起對化肥的使用,黑龍江省富錦市種糧大戶柳軍力說,今年準備種1200 多畝水稻,現在規模經營,主要靠化肥提高產量。像他這樣規模大的合作社化肥使用量要比種地少的農民高出10%左右。據調查,這些大戶的施肥方式不約而同選擇“一炮轟”。
一位大戶表示,苗剛出來時實際上不需要那么多的營養,而氮肥上到地里后很容易蒸發,等苗長大了營養流失得也差不多了,化肥的真正利用率也就60%左右。業內專家介紹說,分層施肥或分階段施肥,可以提高農作物對化肥的吸收率,從而減少化肥量,但一些種糧大戶對此表示,人力成本也會隨之大大增加,算算經濟賬,他們還是選擇“一炮轟”。
關于種地施肥,這些大戶都面對著“一炮轟”同樣尷尬的困局。
專家指出,我國農業施肥的困局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放眼當下,施肥方式落后的現狀并沒有徹底改觀,化肥淺施、表施、撒施成為普遍現象。尤其是東北、黃淮海玉米產區多采取“一炮轟”的施肥方式,實際上,由于這種落后施肥方式的盛行,農民大量使用化肥實際效益偏低,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為環境帶來壓力。
在我國化肥“零增長”大環境下,農業必須走出“化肥依賴癥”,農民必須告別施肥“一炮轟”。這一切將如何實現?專家認為,我國首先應當加強化肥技術創新的研究,通過對土壤和環境的科學認定后,生產適合中國農業國情、適合廣大農民需求的好肥料。必須將技術、政策和農民結合起來,促進肥料產業轉型升級,改變傳統施肥理念,創新農業發展思路,從而把現代農業這項系統工程從根基上夯實起來。
“一炮轟”走過無限風光,現在到了應該謝幕的時候。這是維護資源的需要,亦是保護環境的需要,更是推動中國農業長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