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
新型化肥推廣難準入制度待破局
解決我國化肥使用量過大的方案中,國家力推新型肥料產品入市,日前,國家農業部對外公布,從2015年起將逐年減少化肥使用量的增速,到2020年我國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但這一目標,卻仍然遭受現實的考驗。
“要實現這個目標難度并不小。”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新型肥料專業委員會專家認為,目前我國新型肥料占我國肥料使用量的1/3左右,但從業企業大都是小型企業,其中一個因素是,受限于國家的新型肥料登記制度,大型企業進入新型肥料市場難度較大,這將限制我國新型肥料市場的推廣。
化肥使用率逐年降低
到2014年止,我國糧食產量已實現“十一年連續增長”,也就是說,用只占全球8%的耕地,我國生產了占比全球21%的糧食。“這其中,化肥的貢獻力量很大。”農業部專業人員說,專家測算肥料對糧食的貢獻率大約是40%,而我國化肥使用量占全球化肥使用量的30%多,我國化肥使用量在全球排名第一。
化肥使用過高所帶來的環保問題更加迫切,這其中,包括對環境和水體的污染,肥料已成我國環境污染的來源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國家農業部推出化肥零增長計劃,即在保證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安全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化肥使用量的增長率,從2015年起,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增幅逐步下降,原則上年均不超過1%,到2020年為止,我國化肥增長率實現零增長,之后達到肥料使用的逐步減少的目標。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國家鼓勵在作物上推廣配方肥和推廣新型肥料,及有機肥的推廣使用。同時,在推進轉變施肥方式和農業規模化發展,此外,加大使用新技術和新方法,減少化肥的使用量。
遭遇現實考驗
但要實現這個目標并不容易,在“新型肥料與高效施肥國際研討會”上,相關與會專家均表示實施難度比較大。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院士專家則指出,我國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積少,使用量一旦上去了,要降下來難度加大,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應該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減少其損失,同時在施肥技術和區域化種植上加以改變,盡量逐步減少化肥使用量。
在業界看來,化肥使用增量市場上的減量則應加大新型肥料的推廣力度。但目前為止,我國新型肥料的推廣力度并不大,產品質量也并不高。目前,我國新型肥料市場還不夠規范,產品抽檢合格率不高。
形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市場參與主體的缺失。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新型肥料專業委員會專家認為,我國新型肥料的概念很廣,更新頻率也很快,比如加入了微量元素的肥料、生物肥料,有機無機肥料等均屬于新型肥料,而從事我國新型肥料生產的企業大大小小有1000多家,但有標準進行生產的企業只有1/3左右,這些新型肥料的產量在我國肥料市場的占比也達1/3左右,但參與企業生產同一種產品質量差距很大;另外,控制肥料的從業企業達到200多家,但真正獲得農業部備案的只有16家,資金和研發實力相對更強的大型企業則參與度不高。
這是因為大型企業參與新型肥料推廣的難度較大。國家主管部門對于肥料市場的管理分成兩塊,即通過對肥料產品的質量標準進行規范,對產品登記制度設置準入制度,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經過主管部門登記的產品無法在市場上銷售,當下我國肥料市場的產品除了常規肥料外,其他均屬于新型肥料,若要進入市場,也需要獲得登記準入后才具備銷售資格。“大型企業若要參與新型肥料市場的開發,登記的周期一般需要1~2年。”專家說,新產品形成生產標準,一般需要獲得登記準入進入市場后,才能予以規模化實驗后形成標準,但準入門檻則是需要標準化后才能予以登記準入。
事實上,針對新型肥料的準入,一般只要達到相關管理要求,都是以最快速度發證,主管部門也將加速研究解決這一問題。
要破解這一難題,更好的辦法則是將登記準入的權限進行下放。專家建議,產學研結合的實體,對于新型肥料新品的研發進度和產品性能把握得更加準確,且當下,國家對非常規肥料的新型肥料的標準已經放開,即企業可以通過實名制的方式予以標準化,與之對應的登記制度也相應下放將會更加利于新型肥料市場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