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用地多,農民數量多,對農藥的需求量較大。農藥使用關乎農民利益,更關乎食品安全。
農藥經銷商為了增加銷量,存在向農民虛假宣傳的不正當行為,加之農民在使用農藥過程中相關專業知識的欠缺,經常發生因農藥質量問題而引發的民事訴訟。
在農村針對一種農藥的使用具有“集中性”,一旦發生糾紛,涉及人數較多,此類案件的群體性特點使得一旦案件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群體效應。
為了預防此類糾紛的發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結合相關案件的審理情況,及時向自治區農業主管部門發出司法建議,就規范和加強對農藥的監管工作提出了建議對策。
【建議】
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司法建議書
內高法建〔2014〕4號
自治區農牧業廳:
我院在審理一起農藥使用者起訴農藥生產商和農藥經銷商的案件中,發現農藥經營者在銷售農藥過程中、農藥使用者在使用農藥過程中均有不規范之處,存在如下問題:
一、農藥生產商銷售的農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已頒發農藥登記證,核準了使用范圍。農藥生產商擅自擴大農藥使用范圍,通過召開產品推薦會等方式,向農藥經銷者虛假宣傳可用于核準使用范圍之外的農作物,為引發糾紛埋下隱患。
二、農藥經銷商在銷售農藥過程中,未核實農藥經農業部農藥登記證核準使用范圍,盲目聽信農藥生產商的虛假宣傳,導致農藥使用者購買使用該農藥用于核準使用范圍之外的農作物,造成農作物減產,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農藥使用者缺乏農藥使用基本常識,未認真閱讀農藥說明書核準使用范圍,造成自身種植農作物減產的嚴重經濟損失。
農藥安全關乎農業發展,關乎民生,涉及農民財產權益。此類案件中發現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關注,極易損害農業、農民及大眾的切身利益。對上述問題需高度重視、審慎解決處理。為此,我院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對農藥宣傳的監管。《農藥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我國“實行農藥登記制度”,登記的內容包括農藥的使用范圍。應加強監管,規范農藥經營者的宣傳行為,確保其嚴格按照登記使用范圍對農藥進行宣傳。
二、加強對農藥經營者的監管。《農藥管理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農藥經營單位銷售農藥,必須保證質量,農藥產品與產品標簽或者說明書、產品質量合格證應當核對無誤”。農藥經營者在進貨、銷售環節不履行核實農藥產品與產品標簽、說明書以及查詢農藥登記證的法定義務。應加強指導,督促農藥經營者履行上述法定義務。
三、加強對農藥使用者的指導。《農藥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安全、合理使用農藥的指導”。農藥使用者存在著輕信對農藥經營者的虛假宣傳行為,應指導農藥使用者提高鑒別農藥真偽及核實農藥經營者的宣傳資料是否與農藥使用說明書及農藥登記證使用范圍相一致的能力。
以上建議請予以考慮,并及時將意見函告我院。
二○一四年八月三十日
【效果】
自治區農牧業廳收到該司法建議后,高度重視,針對司法建議反映的問題及時組織相關單位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研,提出規范農藥市場經營秩序的具體措施,有效促進了當地農藥經營市場進一步規范,推進農藥經營市場持續好轉,農藥經營人員守法意識逐步增強,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安全用藥意識及農藥安全使用水平,杜絕假劣農藥進入市場,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是加大農藥市場的檢查力度。以無證經營、超范圍經營、不具備經營資質的門店、違法經營高毒農藥、禁限用農藥、“三證”(農藥登記證、農藥生產許可證、產品標準證)不全、假冒偽造登記證、登記證過期及任意擴大使用范圍等不合格農藥產品查處為重點;嚴格查處、打擊在蔬菜等食品中擅自違法添加其他禁、限用高毒農藥的假劣產品,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嚴格查處不合格農藥品種,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2014年全自治區出動執法人員10106人次,檢查企業9035家,查處案件274件,查獲假冒偽劣農藥4061.7公斤,印發農藥使用宣傳手冊23萬份。
二是加強對農藥經營者的管理。以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嚴格執行農藥經營許可證制度和農藥經營人員資格考試制度。對不符合經營許可條件的,吊銷經營許可證。促進了農藥經營市場進一步規范,推動農藥市場持續好轉,農民的安全用藥意識和農藥安全使用水平進一步提高,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是加強農藥安全使用指導。重點加強對在蔬菜、水果等鮮食農作物上使用禁、限用農藥的檢查和監管。在農忙時節,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農民安全合理用藥,確保農民安全使用農藥。
四是加強農藥使用宣傳培訓。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舉辦培訓班、印發、張貼宣傳資料,發送手機短信等多種途徑,廣泛宣傳《農藥管理條例》《蔬菜、果樹等限制使用農藥品種》等有關規定。提高農藥經營者的素質和農藥使用者辨別農藥真偽和安全使用農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