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鹽資源分布的高度集中,造就了行業巨無霸的出現。Canpotex(加鉀)和BPC(俄鉀)兩大鉀肥銷售聯盟控制了全球70%的產能,而前10大企業控制了全球95%以上的產能。長久以來,國際鉀肥貿易的定價權,一直牢牢掌握在以Canpotex和BPC為代表的卡特爾組織手中。鉀鹽資源分布的高度集中,注定了國際鉀肥市場無法從壟斷走向競爭。Canpotex和BPC作為行業的寡頭壟斷者,早已制定了國際鉀肥貿易的游戲規則。開發新興鉀礦的各路資本作為后進入者,只有在現階段看透Canpotex和BPC的戰略,跟住其發展步伐,未來才可能“搭上便車”,在壟斷者的游戲里分享到屬于自己的一杯羹。
資源壟斷格局未破 寡頭制定游戲規則
Canpotex和BPC多年來雄踞全球,已經確立了四大利潤保護機制,一是資源優勢,二是品牌優勢,三是行業領導者地位,四是資本的歷史積累。Canpotex和BPC當前開采的鉀礦,具有品位高、易開采的特點,而新興鉀鹽資源,普遍都受到資源埋藏深、開采難、成本高等問題的困擾。鉀肥的工藝看似簡單,實則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實驗室中可行的技術,投入到工業化、規;慨a中并不一定能實現。此外,Canpotex和BPC多年的資金沉淀也不容忽視,它們有能力在現貨市場上挑起價格戰。當然, Canpotex和BPC最為核心的競爭力還在于壟斷——最大的利潤保護機制、最強的進入壁壘。某種意義上說,壟斷企業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繼續保持壟斷地位。
Canpotex和BPC依靠壟斷進行定價,即實行價格歧視,通過差別價格來獲取超額利潤。表面上看,Canpotex和BPC的定價是區域價格歧視,即對不同區域市場采取不同價格,比如完全同質的氯化鉀,東南亞的價格要高于印度的價格。分析歷史數據,我們還可以感到一絲“欣慰”,由中化和中農領導的鉀肥合同談判效果明顯,中國的鉀肥進口價格在國際市場中處于相對洼地。但筆者不得不在此指明,人們對價格歧視還缺乏深刻理解,由表及里的分析,可以發現Canpotex和BPC在區域價格歧視外,還有高低峰價格歧視,在經濟上行期,比如金融危機之前,鉀肥價格處于牛市,Canpotex和BPC每年會在全球范圍內實行價格普漲;金融危機爆發后,經濟轉入下行,Canpotex和BPC就順應大形勢,在全球范圍內降價?梢哉f,在國際鉀肥市場上,只要需方有購買行為,就難以脫離被價格歧視。
2013年7月,俄羅斯烏拉爾鉀肥公司退出與白俄羅斯國家鉀肥廠的BPC聯盟,這被很多人視為國際鉀肥貿易進入競爭時代的標志。對此,筆者卻難以認同。雖然烏拉爾鉀肥公司退出了BPC,但國際鉀鹽資源的寡頭壟斷格局并不會因此改變,或者說鉀鹽資源的天然分布情況,使得這種壟斷格局根本無法被改變。烏拉爾鉀肥公司退出BPC,會在一定時期內對國際鉀肥價格造成影響,但不會也無法改變鉀肥銷售的價格歧視。
海外找鉀尚未開花
國際巨頭項目延期
作為世界農業大國,我國長期受鉀肥短缺困擾,直接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跨國資本壟斷全球鉀礦更加重了這一格局。為應對這一局面,我國已于2007年啟動了鉀鹽地質找礦的國家戰略,但我國已探明的鉀鹽儲量僅占世界的1%左右,國內鉀鹽資源開發的潛力十分有限,一方面這些資源多分布于青海、新疆,受地理條件制約較大;另一方面是資源儲量先天不足,加速開發即意味著殺雞取卵,是犧牲未來滿足現在;谶@一情況,開發海外鉀鹽資源成為了市場熱點,一時間10余家中資企業陸續出海搶占資源,美洲的投資地包括加拿大、阿根廷及智利等;非洲主要是剛果和埃塞俄比亞;亞洲則是老撾和泰國。但近7年的時間過去了,截至筆者發稿時,據悉除中農集團的老撾項目已成功工業化,產品主銷泰國和越南外,其余新興鉀礦均還處于探索期,有些甚至仍停留在勘探階段。
中資企業進展受挫,那么國際礦業巨鱷的表現又如何呢?淡水河谷于2012年宣布暫停其加拿大薩省Kronau項目,該項目計劃投資金額30億美元,年產280萬噸鉀肥;2013年,淡水河谷再次宣布暫停其阿根廷Rio Colorado項目,該項目計劃投資金額59.2億美元,年產430萬噸鉀肥。必和必拓曾經在2010年對Canpotex旗下的PotashCorp發起要約收購,但未獲成功,PotashCorp的回答是“必和必拓的出價缺乏誠意”。不過這并未影響必和必拓進入鉀鹽領域的雄心,隨后其開啟了加拿大薩省Jansen項目,該項目計劃投資金額120億美元,年產800萬噸鉀肥,但2012年必和必拓已宣布暫停該項目。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據傳聞中投公司也曾對PotashCorp發起過要約收購,且出價遠超必和必拓,但由于中投方面堅持要求取得控股權,最終被加拿大政府以“該收購威脅國家安全”為由予以拒絕。
鉀肥價格十年新低
新礦面臨成本倒掛
鉀鹽資源的分布特點決定了后入資本獲取資源易,挑戰壟斷難。受政治因素的制約,中資企業往往選擇第三世界國家,而國際礦業巨鱷則多選擇加拿大這樣的成熟地區,但掌握了資源不意味著能夠有所產出,更不等于獲取利潤。據某業內專家測算,新興鉀礦的成本可能接近600美元/噸,這主要是三點因素所致,一是大多數新興鉀礦的資源稟賦不夠好,比如上述加拿大薩省礦段,目前勘探的鉀鹽資源普遍在1500米以下,傳統的硐采法無法進行,必須采用水采法,造成成本不易控制;二是新興鉀礦從無到有,資金使用、工程建設和折舊等成本都比較高;三是新興鉀礦從成品出產到實現規模經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其初始成本很高,最終成本則取決于資源的豐腴程度。
烏拉爾鉀肥公司退出BPC,幾乎各區域市場都創出了近十年的價格新低(300美元/噸),市場似乎已由賣方轉變為買方。然而買方歡呼雀躍,賣方卻“并未受損”。Canpotex和BPC正在借助當前市場價格的低迷,對鉀肥全行業進行新一輪的洗牌,即對內積極開啟新礦替代老礦的更新進程,對外通過低價格提高行業進入壁壘,全力阻擊新興資本涉足鉀鹽領域。2013年12月,PotashCorp宣布裁員1045人,據報道稱此舉可以使得其鉀肥成本下降10美元/噸以上,而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PotashCorp通過減產裁員,令鉀肥價格維持在了400美元/噸相對高點上。由此對比可以得到兩點結論:一是Canpotex和BPC正面臨壓力,300美元/噸很可能是臨界點,價格再向下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二是Canpotex和BPC正在“動真格”,當前的價格比金融危機之時還要低100美元/噸,與其說是兩大寡頭被迫接受市場價格下跌,倒不如說是他們主動配合或者營造了這種價格的下跌。
在這樣的價格水平下,投資者受一個普遍問題的困擾,即擁有鉀礦資源,卻不能實現投資計劃。上述加拿大薩省項目很具代表性,技術上水采法分離提煉鉀資源在實驗室里已非常成熟,但該技術的工業化成本估算接近500美元/噸,比目前市場價格要高出200美元/噸,這還不包括其他部分的生產成本。而像薩省這樣的資源深埋藏型的新興鉀礦,大多都是“技術可行,工業不可行”。因此,即便是強大如淡水河谷、必和必拓這樣的礦業巨鱷,在其跨界進入鉀鹽領域時,由于當前鉀肥價格不足以覆蓋成本更不足以產生利潤,也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鉀礦建設并非朝夕尺寸之事,按上述情況發展,可以預見的是,幾年之后新興鉀礦仍難成規模,而Canpotex和BPC則將完成自身新老礦的交替,一旦其完成了這種資源更新換代,他們就可以繼續牢牢掌握國際鉀肥貿易的定價權。因此可以說,當前鉀肥價格低迷,需求方受益在眼前,是短期效應;供給方得益于未來,是長期效應。
Canpotex和BPC的老礦區均已開采了幾十年時間,新礦釋放產能的同時,老礦將逐步關停,如此“一開一關”之間,國際鉀肥的供給總量難有實質增加。鑒于Canpotex和BPC新礦的成本明顯高于老礦,換代完成后他們必定會制定新的價格,以繼續獲取超額利潤,因此未來鉀肥的合理價格可能會在400-600美元/噸的區間內(假定貨幣購買力不變)。只要壟斷格局不變,壟斷價格就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