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市公司一季報顯示,西南地區有多家化肥公司期間發生經營虧損動輒數千萬元,有的甚至逾億元,而將公司業績拖入深淵的,如出一轍都是氣頭化肥的產銷倒掛。
按說,西南地區天然氣、頁巖氣資源豐富,加之上市公司擁有較為優越的融資條件,理應比其他化肥企業活得滋潤一些,業績相對好看一點,不料卻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一是化肥市場一路低迷,價格一瀉千里,侵蝕了生產企業經營利潤;二是囿于氣源緊張,裝置總體開車率不高,同時氣價高企也抬升了產品制造成本。
以上兩點原因不可能在一年半載內有所改變,那么,國內氣頭化肥當何去何從呢?是任由虧損繼續擴大而頑強堅守,還是盡快跳出泥潭開辟新領域?筆者認為,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相關企業應當思考清楚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氣頭化肥“獨木橋”能否繼續走下去。今年以來,化肥行業遭遇極其慘痛的“走麥城”行情,主導產品尿素價格由年初每噸1700元一路下跌至當前的1400元一線,化肥大省山東有廠家甚至報出了1380元多年來的價格新低。而雪上加霜的是,尿素擴能步伐仍不見停歇。氮肥行業協會數字顯示,至2013年國內尿素總產能已高居8000萬噸以上,預計2015年這一數字將刷新為9500萬噸,屆時過剩量將達2400萬噸。因此,市場容量是氣頭化肥企業必須著重考慮的頭等大事。
二是氣改煤將來的命運如何。有些氣頭化肥企業欲實施氣改煤,但不論是原地轉化還是異地建設新基地,都不能不考慮煤化工將來可能要受到愈加嚴格的環保約束。近年來,國內多地霧霾肆虐,一些重污染地區深感“壓力山大”,許多地方政府均將削減煤消耗總量作為應急抓手。因此,煤頭化肥的日子也不好過,即使能夠生存下去,將來的環保治理費用也會不斷加碼。
三是決斷產業調轉何時著手為宜。當前,多數氣頭化肥企業陷于糾結,調轉動作遲緩,主要是躺在政策“溫床”上不愿意起來。以天然氣價格為例,目前重慶地區化肥用天然氣價格為1.3元/立方米,而工業用天然氣價格為2.54元/立方米。半價“蛋糕”的吸引力擺在面前,企業必然不肯輕易放棄。然而,應當看到,隨著民用領域天然氣需求爆發式增長,我國天然氣對外依賴度日益提高,氣源緊張將常態化。因此,業內企業要想一想:半價天然氣還能供多少?將來還有誰來為貼補買單?時間上又能支撐多久?否則,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就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