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磷肥
“我們追求的只是產量,磷肥污染基本還沒引起政府的重視。”針對近日湖南部分品牌大米鎘超標一事,湖南省地質研究所專家童潛明昨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如今已退休的童潛明,曾參與對洞庭湖區生態地球化學調查項目的工作,對該地區的土壤鎘污染問題有著深入的研究。
而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衛生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郝鳳桐在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時指出,如果鎘在人體內累積達到較高水平,就有可能發生病理性骨折、骨質軟化甚至佝僂等病癥。
國家標準嚴于國際標準
第一財經日報:有相關研究指出,在鎘超標方面,洞庭湖區晚稻米的超標達到了41.67%,而蔬菜近乎全都超標。對此你怎么看?
童潛明:根據相關調查數據確實是這樣的。蔬菜應該說大多超標。
日報:你曾說,洞庭湖區絕大部分農田土壤鎘含量屬國家一、二級土壤標準,是完全可以種植包括水稻在內的農作物的。為什么這么說?
童潛明:從洞庭湖土壤來看,基本上沒有超過國家三級標準,但是表面土壤(0~15厘米)的土壤鎘含量比15厘米以下的土壤含量高出了2.57倍。另外,有個別地區土壤已經不符合國家標準了。
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有三級,一級標準是為保護區域自然生態、維持自然背景的土壤質量的限制值,鎘含量≤0.20毫克/公斤。二級標準是為保障農業生產,維護人體健康的土壤限制值,鎘含量≤0.30毫克/公斤或0.60毫克/公斤。三級標準是為保障農林生產和植物正常生長的土壤臨界值,鎘含量≤1.0 毫克/公斤。
日報:你認為國家這個標準有問題?
童潛明:我講的是大米的標準,不是土壤的標準。我們國家現在定的標準不合理,比國外的標準要高,外國大米的標準是0.4毫克/公斤,而國內的標準是0.2毫克/公斤,現在所謂洞庭湖大米鎘含量都是每公斤零點二幾毫克,都沒有超過0.4毫克/公斤,沒有超過國外的標準。
另外,中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土壤鎘含量范圍是0.3~0.5毫克/公斤,而世界各國土壤鎘含量范圍為1~5毫克/公斤,前者標準低了1個數量級。土壤標準有分級,水源地保護區必須是一級標準,種糧食、水稻的要求就沒那么高,有二級、三級標準。
日報:你是說我們比國際標準更嚴格?為什么?
童潛明:我也不明白為什么我們大米鎘標準、土壤標準都比國際上嚴格。我認為這不合理。主要有兩點,一是雖然我們主要吃大米,但日本和臺灣也是主要吃大米。二是蔬菜,我們的標準是0.05毫克/公斤,外國的標準是0.2毫克/公斤。
現在的報道都說我們的大米超標了,但是沒人關心到底吃了這些大米對人的健康有何影響。湖南41.7%的大米鎘超標,那么是不是有41.7%的人生病了呢?湖南有的地方出現鎘中毒,但那起碼是0.8毫克/公斤以上。現在鎘大米事件對湖南的影響已經很大,很多農民都不種水稻了,70%的米商都關門了。
磷肥污染應得到重視
日報:湖南省國土資源規劃院基礎科研部的一位專家曾說,他們調查了7萬人25年的健康記錄后發現,從1965年到2005年,骨癌、骨痛病人數都呈上升趨勢。這和湖南的鎘污染有關系嗎?為什么出現那么多的鎘污染?
童潛明:他講的是清水塘那些污染的地方,不是說整個湖南,那屬于點源污染。湖南有四五個地確實有點源污染,但是范圍很小,最多幾十畝,對這種地方已經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整個湖南的情況是,土壤的鎘在增加,但還沒有達到污染的程度。這種增加主要是磷肥的鎘積累,現在點源污染已經引起重視了,但面源污染卻沒有引起重視。現在我們施磷肥已經施了三十多年了,如果不采取措施,將來種的水稻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危害。
日報:目前,湖南在土壤鎘污染方面采取了那些控制措施?
童潛明:國外早已經有人講了使用磷肥對土壤的影響,但這在我們國家沒有引起重視。我們國家對磷肥里鎘的含量有一個標準,但沒有嚴格執行。現在,就我所知國家在面源污染這塊沒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國外的措施是降低磷肥里的鎘含量,盡量少施磷肥,甚至去掉磷肥中的鎘,但這樣成本就會升高。而我們追求的只是產量,所以說磷肥污染基本還沒引起政府的重視。
點源污染在湖南已經引起重視了,比如湘江污染撥錢治理,湖南安化有一個礦區,污染之后已經種不了水稻了,而改種桑樹養蠶,這種局部污染幾十畝幾百畝可以解決。但磷肥不是幾十畝幾百畝的問題,減輕防止土壤的鎘污染,是一個戰略問題,從磷肥上著手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累積可致骨質軟化
日報:土壤中鎘超標可能對農作物和人體會帶來怎樣的危害?
郝鳳桐:工業廢水廢氣排放之后,在局部污染地區可能會出現水源、土壤的污染。不同的農作物能夠將鎘吸收到植物體內,根據相關報道,稻米的吸收能力比較強。稻米的植株、果實都會有一定的污染。土壤污染或者工業廢水排放、用含鎘的水灌溉農田,可能會使大米中鎘的含量升高。
就危害人體來說,首先,我們的工作當中還沒有遇到因為吃大米而慢性鎘中毒的病例。
其次,國家有相關的大米衛生標準,作為臨床醫生,我認為如果大米當中鎘超過標準就可能會給食用者帶來風險,但是醫學上風險和鎘中毒并不能畫上等號。比如廣東又發現大于0.4毫克/公斤的大米,并不能說吃了0.4毫克/公斤的大米就會鎘中毒。因為一個衛生標準的制定一定會考慮到安全系數的問題,不能說一超標就要把人放倒,這就不是衛生標準了。所以我的觀點是,鎘超標是有風險的,但是風險和中毒之間是有一段距離的。
日報:長期食用含鎘超標的大米,有害元素是否會積累在人身體內?
郝鳳桐:理論上會。我們做病毒醫學的有這樣一個常識,叫做計量效應關系。一個人吃多少金屬物,這個積累量會決定他是否中毒。我不贊同吃幾頓超標大米就鎘中毒這個觀點,但是我們恐怕要把環境污染問題整體考慮,如果你這里的土壤、水源、空氣還有其他的鎘污染,這就是一個總體暴露的問題。
如果廣東地區大氣、水源當中不存在其他的鎘污染源,那么這個鎘可能就不是發生疾病的主要因素了。如果鎘在體內達到較高水平,就會影響到人的腎小管。腎小管主要有重吸收功能,如果腎小管功能發生問題,很多有用的東西也隨著原尿排出體外了,比如鈣、磷都有可能丟失,導致人體的骨質疏松。這到一定程度,人就有可能發生病理性骨折、骨質軟化甚至佝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