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鉀肥
“我國鉀長石儲量至少在200億噸以上,折合成氧化鉀至少24億噸。如果利用鉀長石制成鉀肥,將改寫我國鉀肥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上周末,中國地質大學礦物材料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馬鴻文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開發的鉀長石水熱堿法生產硫酸鉀工藝可高效清潔地利用鉀長石資源生產鉀肥產品。據測算,與現有的以鹽湖氯化鉀做原料、用曼海姆法生產硫酸鉀的工藝相比,該工藝可降低鉀肥成本約1/3。
根據馬鴻文教授的分析,該技術如果在全國推廣,使規模化高效利用非水溶性鉀礦資源形成新的鉀肥產能,按鉀礦石的氧化鉀平均含量為12.0%、氧化鉀回收率為85%估算,則全國每年開發利用約3000萬噸非水溶性鉀礦石,即可滿足全部氧化鉀消費需求。屆時可減少作為化工原料的氯化鉀消費量525.8萬噸,彌補2020年中國鉀肥缺口的57.2%,使鉀肥(鹽)對外依存度降至20%以下。
馬鴻文教授介紹,該工藝可以在比較低的溫度下分解鉀長石,并將鉀長石原礦全部轉化為硫酸鉀、硅酸鈣和高嶺土等產品,同時實現無“三廢”排放,克服了當前各種非水溶性鉀礦資源產鉀肥工藝普遍存在污染大、能耗高、產品中有效氧化鉀含量低等缺點。
此外,該技術還有較強的適用性。“陜西省商洛市洛南縣鉀長石礦就是個典型,這項技術在該礦的成功應用意味著其他鉀長石礦也均適用,屆時只需調整工藝參數即可,其主產品仍然是硫酸鉀,只是副產品略有不同而已。”馬鴻文教授介紹說。
據了解,該實驗室實施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新型高效肥料創新過程中,以洛南縣鉀長石為樣本,研究鉀長石制鉀肥的綜合利用技術,創新開發出鉀長石水熱堿法生產硫酸鉀工藝,并于2011年6月確定最終工藝流程和產品方案。教育部組織的鑒定專家評審認為,這一非水溶性鉀礦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在國內外均無先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鉀長石綜合利用產業化項目已在洛南縣啟動,負責項目實施的陜西大秦鉀業有限公司正在進行年處理4萬噸鉀長石礦的中試,隨后將投資12億元進行工業化生產,建設年處理鉀長石礦120萬噸、硫酸鉀產能30萬噸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