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國家之本、民族之魂,也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制勝的法寶。作為來自肥料企業的全國人大代表,萬連步對企業自主創新的體會尤其深刻。
萬連步指出,肥料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是糧食增產的重要保證,而我國化肥當季利用率不到30%,遠遠低于歐美國家60%~70%的水平,且近年來還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因肥料利用率低導致的資源浪費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正是洞悉了這一趨勢,國內外不少肥料企業加快轉調創新步伐,走向了做大做強新型肥料之路。
萬連步以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介紹了該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來,深耕復合肥、緩控釋肥、磷化工產品及其他新型肥料的研發、生產和推廣,堅持科技創新,走創新引領企業發展的道路。多年來,金正大不斷加大研發創新力度,每年將銷售收入的4%作為研發費用,公司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不斷取得突破,在行業內建立了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復合肥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兩大國家級研發平臺,獲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27項國家發明專利。創新,已成為金正大的文化,正引領著肥料行業的技術進步。
分享自身經驗的同時,萬連步對全社會營造更加良好的創新政策環境、落實企業自主創新地位提出了看法。據他對國內創新現狀做的調查,目前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的只有30.5%,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只有0.96%,遠低于發達國家企業研發投入2.5%~4%的水平。
他認為,當前,企業在自主創新的大環境上還面臨諸多困難。
一是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創新效率和成效不高。按照國際標準,一國為產業化轉化提供的資金往往大于研究資金的10倍以上,但我國僅為2到3倍,且政府的研發投入主要進入了高校、中科院等科研機構,而對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資金投入和政策引導還較為不足,企業在申報項目和獲取獎勵時通道不暢通,沒有話語權。
二是國家科技投入結構不合理。據調查,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自1999年設立,到2010年累計安排了139.5億元。2008到2010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設立重大科技創新產業化資金66.9億元。創新投入力度逐年增大,但投資結構不合理,絕大部分用于競爭性、改良性產品,真正用于基礎應用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方面的投入不多。
三是成果轉化渠道不暢通。據資料顯示,中國高校、科研院所每年鑒定成果達六七千項,但是簽約轉化的不到30%,科研成果轉化渠道不暢通,造成成果難以轉化成生產力。
如何理順機制和政策,落實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呢?萬連步建議:一是在國家科研資金配置和國家科技獎勵方面,給予企業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在各類國家科技項目中,設置30%~50%的項目比例由企業作為承擔主體;地方和國家科技獎的評選名額適當向企業傾斜,設置50%的比例獎勵企業研發創新活動。
二是設立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建有國家級研發平臺的企業。嚴格設置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平臺的申報條件和準入門檻,對建立起上述國家級研發平臺的企業,建立直接向省或國家申報項目的通道,國家每年給予一定的研發補貼。
三是明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賦予企業更多的話語權,使之在創新過程中不“失語”、不“被代言”。在科研決策、項目評審及國家獎勵等評審過程中,評獎專家或委員會人員組成中,企業人士組成比例占50%左右。
四是完善創新支持的領域和政策。政府對企業自主創新的財政支持應該集中投向一批重點行業或對行業發展和產業升級有重要作用的領域,可考慮對進入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龍頭企業給予特定的產業技術政策扶持。
萬連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萬連步多年來從事土壤肥料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國家星火計劃、國家火炬計劃、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等30余項國家級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并獲得中國石油和化工優秀民營企業家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