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磷作為戰略性資源產品和重要的母體原料,本當多少表現出一點“貴族氣”,具有比一般大路貨高些的毛利率。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只能賣出“白菜價”,僅僅微利甚至虧損。黃磷何以淪落到“白菜價”這般境地?又如何才能擺脫如此尷尬的身價呢?筆者以為,黃磷業的去產能化是當務之急。
據悉,國內黃磷產能仍高達近200萬噸,而常年需要在80萬~90萬噸,供需嚴重失衡。雖然業內對此都心知肚明,但淘汰落后產能并不順利。日前,雖然工信部根據《黃磷行業準入條件》,確定了首批36家符合準入條件的黃磷企業,但是,對于不符合準入條件的眾多黃磷企業,并不意味著它們就真的能夠按時間要求停產和退出。顯然,僅僅憑一紙公文,若無切實跟進,去產能化是不可能變成現實的。
在國內主要磷礦區滇黔川鄂地區,遍布著數以千計的黃磷裝置,由于其資金門檻很低,即使產能上萬噸的黃磷爐,也僅需要千萬元投資。因此,但凡有磷礦的地方,都建有黃磷裝置,其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格局,經濟成分較為復雜,這樣非常不利于監管。所以,一部分不達標的中小黃磷裝置成為干擾市場的不穩定因素;一旦行情走好,這些潛伏產能就立即釋放,產品蜂擁跟進,很快對市場價格形成打壓。
須知,多年來黃磷下游需求并沒有增長,甚至有所萎縮。黃磷作為有機磷農藥的重要原料,因緊跟農業需要,每年需求量增長緩慢,不會出現爆發式增長。食品添加劑磷酸鹽市場方面,因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事件不斷,國家強化了對食品加工業的監管,以往濫用、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現象大為收斂,降低了對黃磷的消耗。特別是隨著下游重要產品三聚磷酸鈉不再作為洗滌助劑使用,磷酸鹽僅限于使用在陶瓷、電鍍、磷化液等少數工業領域。因此,業內企業應當正視市場現狀,丟掉幻想,該退出時要有壯士斷腕之氣魄。
同時,黃磷出口之路會越走越窄。一方面,對于黃磷出口,國家仍然實行較高的出口關稅政策,并且取消了出口退稅,基本沒有企業能從出口黃磷中獲得正收益。另一方面,海外黃磷大國正在崛起,如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北非國家,憑借豐富、高品位的磷礦資源、較低人力成本,以及地理、運輸方面的優勢,已經大舉進入歐洲等我國傳統黃磷出口市場。與之對比,國內黃磷顯然不是其競爭對手。所以,國內巨大的過剩產能,依賴國外平衡是不現實的。
綜上所述,當今國內黃磷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淘汰落后產能,堅決執行去產能化。必須由權威機構統領,盡快將淘汰落后產能的措施落實到位。同時,切實嚴把新增產能審批關。只有這樣,黃磷才能由“白菜價”恢復到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