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
隨著我國化肥行業快速發展,產能過剩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化肥市場的重要因素,供需矛盾日益凸顯。為了平衡產業的有序發展,政府出臺了產業結構調整、淡旺季關稅、淡儲等相關政策,化肥市場也隨之進行調整。臨近年底,各項政策的結果和進一步計劃又將浮現,企業對政策調整的呼聲漸高。對此,《中國農資》特推出“供需矛盾下的化肥產業系列報道”,旨在為行業理清發展思路,以理性應對現狀。
力爭關稅的背后
又是一年金秋時。近些年,每到此時,眾多化肥廠家都會在各協會的帶領下呼吁調節化肥出口關稅,力爭第二年的關稅能夠得到些許松動。哪怕延長一天時間,稅率下調一個百分點,國內市場也會好過一些。在爭相哭訴自己日子不好過的同時,放松關稅的理由也很充分:只有行業健康發展才能保證化肥供應,而國內的產能實在是太大了,如若不適當出口,國內的生產企業將會元氣大傷,化肥的供應會受到影響,國家的糧食命脈也將受到威脅。。
但是在權衡宏觀經濟、糧食現狀和各相關部門的意見后,中國的化肥出口關稅政策開始逐年嚴格起來。按照制定關稅相關部門的說法,關稅的吃緊才是真正為了我國的糧食安全,同時更是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在他們的眼中,中國化肥產能的無序擴張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然而,化肥的出口只能作為調節國內化肥產能過剩的杠桿,適當出口只能解燃眉之急,近些年國內化肥市場過山車的根源還是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已成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的痼疾,同時也是我國化肥產業目前不得不面對的最直觀、影響因素最大的困擾。
談到中國商品的產能問題,被推到風口浪尖的往往是鋼鐵、水泥、多晶硅等等產業,但是在輿論主旋律下很少有人去關注化肥的產能問題。即使是在煤化工板塊被國家相關部門“盯梢”后,在焦炭、電石、甲醇的背后,在列其中的合成氨也并未引起太多的關注。只有圈內人才深知化肥產能過剩的可怕。中國化肥產能過剩在涉及到“三農”的袒護下,各地興建的新裝置也顯得有點底氣,產能擴張的治理顯得有點無力,這才是這個行業隱憂的主要因素,而更為關鍵的是:地方政府干預投資和經濟增長的能力過強,地方間形成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制。如果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政府直接推動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轉,那么投資過度問題便難以避免。
噩夢般的產能過剩
在我國的化肥產業中,除鉀肥不能自給外,氮肥與磷復肥的產能處于相對過剩、甚至嚴重過剩的階段。據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的統計:2011年,全國磷銨產能已達3320萬噸,其中磷酸一銨產能約1490萬噸,磷酸二銨產能約1830萬噸;2011年磷酸一銨產量為1139萬噸,開工率為76.44%,磷酸二銨產量為1161萬噸,開工率為63.44%。盡管2012年沒有大型磷銨項目投運,但還是有湖北宜化、中海化學等企業的改擴建項目總計約200萬噸產能投產。由于磷肥受資源產地的局限性較強,我國大部分磷肥企業都集中在云、貴、川、鄂地區,且布局較集中,企業之間相互合作的意識較強。可以說,磷肥的日子還算好過些。
但是說到氮肥中的尿素這個中國農業需求量最大的化肥品種,產能過剩的態勢已經令人觸目。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的最新數據表明,我國現有尿素產能6876 萬噸,全年工農業需求僅4800萬噸,產能過剩2000多萬噸;同時我國今年上半年新增產能257萬噸,再加上2012年在建的656萬噸項目,如果在沒有落后產能淘汰的情況下,我國氮肥產能將會過剩近3000萬噸。這個數字對業內人士而言無疑是個噩夢。
“這個噩夢在前幾年就已經開始,產能嚴重過剩已經導致行業的無序競爭,企業為了自身的庫存壓力和現金流,不惜賠本砸價,導致市場價格的極端混亂,同時引發出廠商之間的誠信問題,尿素已經成為談虎色變的產品,這個行業也越發畸形。”山東臨沂一位化肥流通商如是說。
政策救市只能一時
說到產能過剩,我國鋼鐵行業已被推到風口浪尖。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鋼材產量62770萬噸,增長5.7%,減緩7.4個百分點。鋼鐵行業實現利潤793億元,同比下降48.3%。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利潤492億元,下降3%;鋼鐵冶煉及加工行業利潤242億元,下降 73.2%。中國的鋼鐵產業已經到了產能嚴重過剩的地步。中銀集團某知名分析師解釋,中國的鋼鐵產業供需矛盾在近些年日益凸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國家利用救市這一政策杠桿拉動了“虛胖”的鋼鐵業,本來產能就已經過剩,本該淘汰出局的落后產能通過國家的“經濟拉動”又活了過來,同時新建鋼鐵項目沒有停止腳步,現在經濟增速放緩,鋼鐵業的嚴寒到來了。
“鋼鐵行業的噩夢如此,我國的化肥行業又何嘗不是?關稅的放開就意味給落后產能一次喘息的機會,該淘汰的不淘汰,產能最后將會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會哭的孩子也許會有奶喝,但是該斷奶的時候也該斷一斷了。國家已經執行了化肥淡儲政策,為的就是調節化肥生產和使用淡旺季的矛盾,這已經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于化肥生產和流通企業的關照,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整個產業健康、可持續地發展,更好地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充足的肥料。一旦關稅政策寬松,必將導致資源外流,煤炭和天然氣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國家給了化肥生產企業那么多優惠政策,到最后全部流到了國外。并且一旦化肥出口關稅松動,貿易商和企業的逐利性開始顯現,沒人去在意國內的用肥需求。供需矛盾一旦理順,我國化肥價格將會暴漲,到最后打擊的就是農民,受牽連的就是我國的糧食安全,所以說,化肥的出口應當緊一緊了。”在最近召開的一次氮肥行業會議上,一位資深的化肥從業者向記者如此發表著自己的看法,而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發改委相關人士做出了2013年化肥出口關稅的明確表態:不會有大的調整,最多只是在時間和稅率上微調。
對于出口,生產企業有著自己的理由。山東聯盟化工集團銷售公司總經理孫德亮說,中國人不傻,業內人士也很清楚,放開出口意味著自己的資源貼上便宜的電費、便宜的運費、便宜的稅收。但業內要的出口靈活性無非是在淡旺季不平衡的時候能借助國際市場短期實現平衡,保證國內廠家連續生產,目的還是為了保證國內供應。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或者協會會認同大量生產是為了出口,同時也沒這個能力,別人的天然氣那么便宜,我們用煤炭和別人去抗衡是不可能的,誰也不愿意讓中國變成世界的化肥工廠。
本報評論
行業需要樹立
新的發展觀和大局觀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市場經濟的一個特點就是過剩,其本質是市場有效地配置了資源,在對市場需求實現有效供應的同時,還實現了行業的繁榮。但當過剩超過一個界限時,過剩就成為一個麻煩制造者,甚至行業毀滅者。這個界限就是市場秩序的不良、甚至惡劣反應。就氮肥行業而言,近些年市場形勢詭異變幻,價格起伏如過山車,市場冷熱逆時而動就是“君王有疾,疾在腸胃”的典型癥候,如不及時出手,等“疾入骨髓”,恐怕神醫扁鵲也無可奈何了。這種憂心正是本刊推出這個系列報道的愛之深、痛之切。
目前氮肥行業這種產能過剩、供需失衡的由來絕非一日之寒。有各地“GDP主義”發展至上的原因。逢煤必化,大干快上,導致氮肥產能過快激增;也有為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刺激經濟導致氮肥領域投資不減的無奈;還有當初不斷上大項目時“上大壓小、以新換舊、產能置換”的一廂情愿。按照市場規律,當氮肥大項目上馬投產,產品質量、成本優勢以泰山壓頂之勢進入市場時,那些沒有資源、技術、成本優勢的“劣勢產能”不是應該“化為齏粉”嗎?然而他們還是頑強存在著。為什么市場規律在氮肥領域不管用了?事實上,這正是市場規律在發揮作用。人們都知道市場“優勝劣汰”的道理,但也不要忘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國家“上大壓小、以新換舊”的行業規劃在上,地方發展經濟、確保GDP的目標在下,企業搶占資源、做大規模的努力在側,種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必然是大的活不好、劣的死不了。當我們了解了這種過剩的“畸形”,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市場有詭異的“畸動”了。
面對這種膠著的頑癥痼疾,全行業首先需要樹立新的發展觀、大局觀。過去每逢問題爆發,總是有人懷揣地方發展、社會穩定的“護符”,舉著“三農”大旗,指向出口大門……于是問題被掩蓋、失衡再繼續。今年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增速的放緩,已經警示我們中國經濟到了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走效益、環保、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道路了。如果氮肥行業繼續走資源、能源高消耗、經濟社會低效益的老路,不但與科學發展相違背,也絕不是講大局的應有表現。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為相后,銳意改革吏治,取諸路(路相當于今天的省)監司名冊,將不稱職者姓名一筆勾去。富弼在一旁說:“你這一筆下去,那邊一家人都要哭了!”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和一省人哭,哪個更重呢!”一些劣勢企業的存續,和一個行業的興衰、一個市場的穩定相比,哪個更重要?這是任何一個理智者都明白的問題。事實上,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中,對淘汰落后產能都已經給出了明晰的標準,但具體到落實,誰也不肯做“下手動刀”之人。這樣溫情脈脈的結局很可能就是到不得不“壯士斷腕”時,我們的止血設備、救治措施還沒到位,反而會引發更多問題的發酵。
我們不是提倡用有形的政府之手“外科手術”式地解決這個難題。但規范市場、制定有效的行業退出機制、解決落后產能退出后的人員就業等問題,還是各地政府的本職本分。這個問題的解決,說到底也在檢驗著各地能不能科學發展、實現經濟轉型的大戰略、大格局。化肥企業也必須把自己放在這個大趨勢中重新審視自己、調整自己,盡早為企業的明天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