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筆者回到農村老家,正值水稻拔節的關鍵時期,每天都見村里人背著農藥噴霧器,在給水稻打農藥,村里彌漫著一股難聞的農藥味。再看田間地頭,農藥瓶、除草劑塑料袋比比皆是。
一打聽才知道,我們碗中的一粒米,竟被噴施了多種農藥制劑:初期要打除草劑,生長期間為防止后期倒伏要打矮化劑,出現病蟲害之后還要“對癥用藥”。一季水稻從種植到收割,除蟲農藥要打五六次,稍有疏忽就會“白忙活”。為了更有效地除蟲除草,所打農藥中不乏敵敵畏、甲胺磷等劇毒農藥,有時候除掉一種害蟲,需要連續噴施多種農藥。
種水稻不打農藥就不行?一位農民告訴筆者:“現在不像過去了,雜草是越來越難斷根兒,水稻病蟲抗藥性也越來越強,普通農藥都拿它沒有辦法了。相鄰的田地都打了農藥,自己要是不打,蟲害就都會涌過來!辈∠x害越來越多,抗藥性也越來越強,農業生產危害加重,迫使農民不得不選擇各種農藥,劑量也越來越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使用農藥的目的,是為了消除農業種植中的病蟲害,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然而,種類繁多的農藥制劑一旦淪為“植保武器”,濫用在所難免,繼而會把不安全的農產品帶到了人們的餐桌,加劇農產品安全隱患。
走出農藥制劑越打越濫、越打越多的怪圈,需要多方積極努力。一是開發高效低毒農藥,減少對農產品和土壤的用藥污染。二是實行一定的獎勵措施,帶動農民使用低毒農藥的積極性。三是嚴管農藥生產企業制售行為,從源頭遏制高毒性、高殘留的農藥流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