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在通往臨沭縣城的公路上,不時有一輛輛滿載復合肥的大卡車隆隆駛過,公路兩旁時而閃現一兩家復合肥企業造型別致的大門……這就是臨沭這座以復合肥享譽國內的縣級城市帶給經濟導報記者的第一印象。
“臨沭的復合肥產業不僅為我國糧食豐收立下汗馬功勞,對于富裕臨沭一方百姓也功不可沒。”臨沭縣委書記任慶虎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不無自豪地說,“臨沭百姓借助這個產業通道走向了市場,通過這個窗口走近了世界。”
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
高文班,山東史丹利集團董事長,導報記者面前的他帶著一身儒雅謙和之氣。正是他,20年前點燃了如今在臨沭已成燎原之勢的復合肥產業雛形期的星星之火。
“當初,我們在幾間破爛不堪的瓦房里,靠著幾雙長著老繭的手和幾把嶄新的鐵锨起家,從普通的摻和肥做起,”高文班感慨地說,“而現在,史丹利已經成為一家集高塔復合肥及其他新型復合肥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復合肥企業,是全國最大的高塔復合肥生產基地。”
“在山東農業界,有3個不得不說的人物。第一個是把塑料大棚技術引進山東的王樂義,第二個是為山東玉米高產作出巨大貢獻的李登海,第三個就是臨沭的高文班。”臨沭縣中小企業局局長尹克自總結說。
正是高文班以臨沭人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執著,為臨沭的復合肥產業播下了最初的種子。20年來,臨沭的復合肥產業已經成長為一個擁有年產復合肥1300萬噸生產能力的龐大產業集群,總產量占全國的20%,產品覆蓋控釋肥、緩釋肥、復混肥等六大系列800多個品種,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以縣為單位的數個銷售網點,產品遠銷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累計爭創中國馳名商標4件,孕育了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等產業巨頭,其中金正大、史丹利還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與此同時,以復合肥為依托, 以復合肥、化工為重點的高端化工產業體系已經在臨沭打造成功。
最初幾年的臨沭復合肥產業,在近乎野蠻生長的狀態下表現出非凡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當地政府的適時介入和規范管理,為這個產業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20年來,臨沭的復合肥產業用其卓越的表現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先有史丹利集團等企業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后有許多草根出身的民營企業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分別代表著中國水稻、玉米和小麥三大主糧良種培育最高技術水平的泰斗級科學家袁隆平、李登海、郭天財,也紛紛來到臨沭尋找合作伙伴。
臨沭經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臨沭縣約有3萬人直接或間接從事復合肥生產、銷售、儲運以及餐飲住宿服務等事務,城鄉接合部的許多村莊里都保有數目不等的拖拉機和農用車從事復合肥的中短途運輸。導報記者在臨沭街頭走訪時也看到,這座古老的縣城正因為一座座高層建筑拔地而起迅速改變著以往陳舊落后的容顏,街頭奔跑著的嶄新的家庭轎車也在訴說著這座城市居民生活在諸多細節上的巨變。每當導報記者問起來,每每會有淳樸的臨沭人謙遜地答道:“家里有人在肥料廠上班。”
走出臨沭
“復合肥終究是一種不適合長途運輸的產品,運輸半徑超過500公里,物流成本就會占據較大比例,利潤空間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從幾年前,臨沭的復合肥企業就已經開始在外地設立分廠了。”臨沭縣發改局副局長趙尚奎告訴導報記者。
企業在外地設立分廠,往往意味著本地利稅的流失,但是臨沭政府對此表現出了足夠的理解。
“只要對企業發展有利,我們都是大力支持的,”趙尚奎說,“復合肥產業是涉農產業和富民產業,國家制定有優惠的稅收和補貼政策,我們樂見并支持臨沭的復合肥企業走出臨沭。”
導報記者了解到,史丹利集團近年來相繼在外地設立了史丹利化肥吉林有限公司、史丹利化肥(平原)有限公司、史丹利化肥貴港有限公司3家分公司,分別供應東北、華北和中南地區市場,另有3家新的分公司也在建設中;金正大集團則從2008年開始,先后在貴州和遼寧設立全資子公司。其中,貴州子公司是其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的努力,意在依托當地的磷礦、煤礦、硫鐵礦、鉀長石等礦產資源,打造一條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項目輻射貴州、云南、四川、重慶、廣東、廣西、海南、湖南等地區,其遼寧子公司則整合當地資源,就地生產銷售,降低運輸成本,實現低成本的規模擴張。
與此同時,臨沭縣也對復合肥產業進行了適度的產業調整。導報記者從臨沭縣發改局了解到,目前臨沭縣對于年產量低于30萬噸以下的復合肥項目不再予以申批,而是致力于明星企業的做大做強和中小企業的淘汰和兼并,臨沭縣境內的復合肥企業已經由原來的近40家壓縮到了25家左右。
“規范復合肥產業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再扶持復合肥產業。雖然復合肥不征收增值稅,本地財政從中獲益并不明顯,但是因為它造福的對象是中國億萬農民,臨沭作為革命老區,愿意為全國的農民兄弟作出這樣的‘犧牲’。”任慶虎說。
走出復合肥
“這些年臨沭憑借復合肥名聲在外,但大家可能并不知道,臨沭這里還臥著一條龍呢。”說這話的是山東常林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常林集團”)總裁鐘黙,而他所說的這條龍,就是在臨沭已經頗具規模的裝備制造業中舉足輕重的常林集團。正是看好這家公司的前景,這個前國際裝備產業巨頭大中華區總經理掛冠而去,前來投奔常林集團。
據了解,裝備制造業一直是臨沭縣的傳統產業之一,目前已經形成以精密鑄件為基礎,以高端液壓件、發動機、橋箱為核心,以大中型工程機械和高端智能農用機械為先導的鏈式產業體系,并孕育了28家規模以上的機械生產企業。這一產業以129億元的年銷售收入和9.8億元的利稅受到臨沭縣上上下下的一致青睞,常林集團則是這個龐大產業鏈上當仁不讓的明珠。
顯而易見,臨沭縣對這家公司和它所能拉動的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寄予了非比尋常的期待。據了解,臨沭縣已經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規劃了25平方公里的山東常林高端裝備產業園區,成立了臨沂市高端裝備研究所,研究所就設在常林集團,山東常林高端裝備產業園區更在2011年被山東省經信委命名為“山東省高端裝備產業園區”。
“一個縣域的經濟不能缺少特色產業,但是又不能過分依賴某個單一的特色產業,在產業布局上要學會‘彈鋼琴’,”任慶虎告訴導報記者,“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希望外地的朋友能夠通過以常林集團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通過以金寶誠、金源為代表的優質鋼材產業,通過以沂蒙老曲、興大為代表的食品加工和柳編加工產業,認識一個全新的、富強的臨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