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脹!膨脹!
2011年以來,很多企業感到市場生存環境急劇惡化,盡管產能過剩已成為行業供求不平衡的一大突出表象。但是,當大家談到應對困局時,都不約而同地想到擴大生產規模來應對市場。
據悉,“十二五”末,內蒙古尿素將新增產能800多萬噸。進入6月,重慶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宣布80萬噸尿素裝置投產,同時,中國國電集團公司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項目進入掃尾階段,華鶴煤化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大顆粒尿素裝置開工,內蒙古伊泰化工公司也公布年產104萬噸尿素項目將于2013年竣工。
不僅如此,很多力量在行動。就在氮肥產業加快整合的同時,作為磷銨大鱷的湖北省內企業也在加緊快上磷肥項目。湖北大峪口投資年產20萬噸的磷銨、48萬噸復合肥項目已經竣工,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投產的60萬噸磷銨裝置9月份即將投產。湖北宜昌市鑫冠化工有限公司更名為湖北六國化工有限公司之后,24萬噸磷酸二銨項目將于9月份投產。貴州甕福紫金項目的20萬噸磷酸二銨項目也已經試車成功……
2011年以來,投產、竣工項目的信息幾乎每天都在交替爆出,企業盡可能將所有原料涉及產業以及聯產、副產品都納入整合戰略。日前,湖北祥云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繼磷酸一銨擴產后,又相繼啟動了高塔項目和年產30萬噸合成氨項目;湖北三寧新研制出的二元復合肥也成功下線。
“這些都只是管中窺豹,潛底的企業不計其數。”大化肥行業的整合也攪動了流通環節、終端市場以及新型肥料、小肥料品種的重組步伐。經過一場廝殺,生存下來的基本都是資源型企業。有人聲嘶力竭地吶喊“資源就是優勢!”資源搶灘雖然是隔空對弈,但已成為一股純粹的力量。
大潮退去,裸泳者開始浮現。“回想起來這十幾年,我沒過上幾天松心日子。”難怪一位企業管理者如此調侃自己。“盡管有些中型企業被兼并,但是,市場永遠沖擊不到小企業。小型企業可以隨時在市場中消失和出現,市場好就出來,市場不好就暫時退出。”資源整合步伐趨快的背后是攪動農資行業進入下一個輪回,進而是巨頭之間的短兵相接、直面博弈,直至產能過剩導致市場生存環境惡化。他坦言:“擴張是為了增加被別人吃掉的難度。至少不能讓別人一口吞下。”
吳敬璉教授在《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一書中曾指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本質上是一種“增量改革”。但是,權衡有度,化肥產能的度在哪里?近年來,有人指責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生存環境日漸險惡、競爭激烈而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想想農資行業又何嘗不是如此。
始亂,終棄……
正當生產企業挺入“力求萬事不求人”的坦途,需求卻“并不捧場”。干旱、內澇、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讓農資需求進入“休眠期”,加劇了供求關系失衡,預示著新一輪“廝殺”正在醞釀。
“目前云南大旱,大面積的葡萄進入膨果期,由于缺水,葡萄已開始老化。”農資人的描述,令人眼前浮現出作物掙扎在干涸、裂縫土地上的景象。“今年基溫低,地氣上不來,對農民施肥方式將產生影響。”在廣西,正是作物拔節的時候,恰逢秋旱和基溫不足。“甘蔗一般畝產6-8噸,但是今年可能只有4噸/畝,產量將直接影響農民收入。”某公司銷售區域經理這樣預測。
而在農產品利潤環節,“蛋比雞貴”的情況也很多。“雖然國家規定了收購價,但是價格壓得很低,導致市場投機行為增多,往往只是下游環節掙錢,對農民有很嚴重的傷害。”農民沒有權利選擇賣家,價格不是農民說了算,也是肥料需求受損的主要原因,其結果導致種植情況發生變化。“2010年甘蔗賣到190元/噸的時候,人工費每人100-120元/天,很多農民基本都棄收,并最終導致棄荒。”農民都是看著自己“鍋”里的糧食“吃飯”。“種油菜費時費工,這幾年,長江流域種植油菜的收益也不高,棄種的農民很多。”
“今年,農戶使用農資產品非常謹慎,也加劇了賒銷。特別是受天氣影響比較大的地區,絕大多數農資公司都實行賒銷。”一位農資公司老總如是說,“當農戶血本無歸,處于農資銷售鏈中間環節的代理商又會如何呢?只能是一損俱損!”作為一級、二級代理批發商,對上游的生產企業必須支付預付款,對下游的基層經銷商只能賒銷,再加上農民收入不保,回款自然無保障。
賒銷不僅愈演愈烈,且大有“霉變”之勢。“這年頭,誰都知道放款在外的風險。但是,只要你敢用,我就敢賒。不管是種了作物掙錢了,還是折本了,就是借也會把錢還上,甚至涉‘黑’的也不在少數。”一位不愿意同流合污的終端經銷商告訴記者:“在某些地方,只要你拿出身份證,寫下欠條,肥料就賒給你。秋天來了,要肥料錢的人也來了,個個都是彪形大漢,光頭、紋身。欠條在他們手上,欠款拿來吧……”
需求不樂觀,假冒偽劣更給市場雪上加霜,企業的市場份額逐漸被吞噬掉。在某些地區,所謂的“農化車”整天走街串巷地游說農民。“很多老農把‘神肥’施到地里,2天后賣肥的回訪電話來了,只要聽到效果不錯,從此人就消失了。”一位被仿冒企業的營銷人員揭密:“效果真的好嗎?那只是表面現象。 1-2天效果確實很好,但是最多7天就一點效果都沒有了,后期作物還會出現早衰現象。這是什么肥料,相信大家很清楚。”
需求、天氣原因以及假冒偽劣交替“蠶食”市場,需求在不斷萎縮。不愿意承擔巨大市場風險的基層經銷商,開始退出農資市場。
鯊魚?鯨魚?
當供需進入“搏殺”,人們開始發問,是治標還是治本?
有人說:“大企業與偉大的企業,區別在于做鯊魚還是做鯨魚。”如果說低成本生存、增加被吞并的難度是企業擴張產能的初衷,大多數人將其歸咎于盲目多元化等等,這種解釋不過是浮于表面。人們發現,當政策之手慢慢隱退,市場行為開始逐漸被企業所處的生存環境所操控。
中國要想取得生產效益、鞏固更快的發展勢頭,成長發展的路徑非常關鍵。“應當在所有的經營者之間形成彼此的連同協作,而不是相互制衡的機制。”有企業管理者無助地吶喊:“社會分工的細化已經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沿著這樣的思路謀求企業發展,才是合情合理的歸宿!”
“農資企業忙于‘做大’,盡管這是迎接新挑戰的一條捷徑,卻不是改善商業環境的根本法寶。”在政府有意識地提高國有企業和私有化企業的競爭、相應縮減國企規模和阻止行政壟斷的同時,農資行業卻因滯后的產業調整,而繼續重蹈覆轍。以“做大”與“做強”相比肩,如果不進一步糾偏這股力量,將很難創造出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為了扭轉不利結果,政府應為企業提供一個很清晰的游戲規則,以應對市場環境惡化、競爭方式偏離帶來的壓力。”行業管理者還應當營造創新氛圍,使企業可以將精力更多地用在改善市場環境上。更有企業管理者高屋建瓴:“資源如何能夠最優地使用,才是資源型企業著眼、發力的關鍵。特別是應當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質量。而政府應在產銷流程上下功夫,著力抓好產銷銜接,降低內耗。”
為了避免高成本整合的歷史重現,最理想的措施就是主動推進“做強”的手段,增強企業的創新性投入,以此驅動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其實,企業發力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減少生產成本,其結果是以農民的收益拉動和提升市場需求,最終成為市場內在拉動力,從而重構供求關系。
我們也看到,一些大型流通企業延續自己主業做精做細,并做了多種嘗試。“他們擴充網絡,介入高端農業運作領域以及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幫助農民消化農產品,提高變現能力。”此外,流通企業開始與資源型生產企業嫁接,結盟戰略合作關系,間接獲得生產資源,實現產業的一體化運作。“這將有利于產業間的協同運作,共同增強對于市場和資產的抗風險能力。”
極端條件下,我們構建一個什么樣的市場規則、企業如何發展才能獲得持續動力?其實,還是那句話:找到惡劣環境中一個好商家的經營邏輯,就是一個好企業發展的最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