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管理,別人都在自家的麥田里為追肥忙個不停,山東省臨沭縣鄭山鎮張南埠子村農民張曉華卻很清閑。他只是隔三差五到自家田邊看看麥苗長勢,看到綠油油的麥苗迎風搖曳,心里很樂呵,而且一點兒沒因為農忙耽誤了打工賺錢。
張曉華為啥能“農忙時不忙”,他樂呵呵告訴記者,就是因為用上了“懶漢肥”。
啥是“懶漢肥”?就是緩控釋肥。如今,被農民稱為“懶漢肥”的緩控釋肥,在農資市場已家喻戶曉,可5年前這個名字還只停留在“新產品”層面,不被農民所熟悉和選用。從產品研發到產業蓬勃發展、從農民不熟悉到積極選用,在這個過程中,緩控釋肥行業龍頭企業山東金正大(14.85,0.00,0.00%)公司,發揮了重要的科技帶動作用。
率先掌握核心技術
“我這兩年用的都是金正大公司生產的緩控釋肥,在播種時同時施肥,肥料慢慢釋放。一開始用緩控釋肥真有點擔心,小麥分蘗前效果不明顯,后來卻慢慢地越長越好,麥稈挺拔粗壯,麥粒飽滿,最后一算收成真不孬!”張曉華說,他家20畝冬小麥,去年畝產超1000斤。用緩控釋肥這種“種肥同播”的一次性施肥方式,不但省去了普通肥料后期追肥每畝60多元費用,而且節約了雇工費,省工、省時又增產。
張曉華提到的金正大公司總部位于山東省臨沭縣。“在公司未上市之前,較之大型國企、外企,我們沒有政策、資金優勢,只有通過科技創新,率先掌握核心技術,生產出高端產品,才能占領市場,這是逼出來的發展之路。”公司總裁萬連步的話說出了金正大人的心聲。在技術門檻并不高的化肥行業里,當普通企業埋頭做產品之時,金正大一開始就致力于科技創新,他們的目光一直就瞄準著化肥行業的國際領先技術。
萬連步經常帶領公司的高管和技術人員到國外考察先進化肥生產技術。他們了解到,緩控釋肥在國外的價格和技術含量都很高,一般相當于普通化肥價格的2至8倍,而且只用于部分附加值高的農作物上。如何降低生產成本,讓產品為國內普通農戶所用,一直是個難題。
金正大選擇的方法是在產品研發、工藝創新、銷售推廣、后續技術服務等方面進行全流程科技創新。
公司副總裁陳宏坤介紹說,在產品研發方面,通過進行緩控釋肥機理研究,讓研制的肥料產品養分釋放與作物需求相一致,提高肥料利用率,使肥料產品成為高技術載體。
如何降低成本?金正大圍繞緩控釋肥應用的關鍵技術,篩選出控釋性能好、成本低的包膜材料及組合配方,反復示范、試驗,將部分緩控釋肥摻混部分傳統復合肥。
目前,公司已開發出4套工藝技術,生產了釋放周期從3個月到12個月,適用于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農作物以及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的12個系列100余種專用緩控釋肥產品。自2006年3月,金正大第一條緩控釋肥生產線正式投產至今,金正大擁有的獨創技術、工藝,填補了我國在緩控釋肥規模化生產中的空白,其工業化生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營銷推廣方面,我們開展大規模試驗示范。”陳宏坤說。為了讓農民“眼見為實”,金正大先后與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國家雜交水稻中心等40多家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過田間試驗示范來引導農民了解緩控釋肥產品。先后在24個省(區市)的小麥、玉米、水稻等30多種作物上進行田間試驗推廣,累計推廣面積6000多萬畝。
改變農民施肥方式
有了好的化肥產品,還要有好的施肥技術。根據緩控釋肥產品的特點,2011年,金正大全力推出“種肥同播”技術服務,在全國成立500個農化服務隊,配置500臺農化服務車和1萬臺種肥同播機,開展行業內規模最大、覆蓋最廣、受益農民最多的農化服務活動。今年,公司還將繼續擴大和深化“種肥同播”技術服務,計劃購置15000臺種肥同播機,培訓30000人次的機播手,配備700余輛農化服務車,同時,建立示范田,召開現場觀摩會,創新“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的緩控釋肥推廣模式。
“種肥同播技術解決了農民習慣撒施、淺施及對用肥量把握不準的問題,有效提高了肥效,在做到精量播肥的同時做到省工省時,起壟、播種、施肥、鎮壓一次完成,應大面積推廣。”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粟鐵申充分肯定了這項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測土配方實驗室主任白由路認為,簡化施肥次數是大勢所趨,目前一次性施肥的解決辦法之一就是用緩控釋肥。緩控釋肥如果能和測土配方施肥的推廣結合起來,將是一個變革。
金正大積極參與政府部門推廣的測土配方施肥行動,農業部也將緩控釋肥試驗示范納入國家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網絡和高產創建示范網絡。2012年,為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示范帶動作用,農業部正式將金正大納入全國100家配方肥推廣試點企業,將利用國家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網絡的政策和技術優勢,積極推廣緩控釋配方肥。
金正大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形成了核心競爭力,保持了在行業的技術領先優勢。公司籌建了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后承擔了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以及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課題共30余項。截至目前,該公司共獲得授權專利11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重點新產品3項;榮獲“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創新型企業”等榮譽稱號。
2011年,公司銷售收入達74.6億元,凈利潤為4.4億,同比增長39.1%和39.3%。金正大目前已形成年產100萬噸緩控釋肥的生產能力,產品占全國市場的50%以上,并出口到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參與制定國家標準
目前,我國從事緩控釋肥研究的科研機構已有30余家,產業化生產企業70余家,年生產能力已超過200萬噸,占世界緩控釋肥產量的60%以上。2007年以前,我國緩控釋肥質量標準還是空白。“過去不同企業采用不同的測定方法,技術參差不齊,評價標準缺失,市場混亂,標準的缺失直接影響著農民切身利益和行業的健康發展。”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秘書長修學峰說。
金正大積極承擔起緩控釋肥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的起草工作。據陳宏坤介紹,在標準制定過程中,金正大充分借鑒了國際先進緩控釋肥科學評價體系,并結合我國緩控釋肥行業的發展實際,通過大量試驗研究,依據數萬次的緩控釋肥樣品檢測數據,創建了緩控釋肥釋放率和釋放期測定方法,并先后完成了3個行業標準和1個國家標準。無論是技術指標和檢測方法,均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在規范市場的同時,金正大還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施肥水平。“我們組建了一支800余名專職技術人員組成的農化服務隊,常年到全國各地進行技術培訓、測土施肥指導、科技下鄉、專題培訓等服務,在田間地頭免費為農民現場指導,傳授緩控釋肥施肥技術。”陳宏坤介紹。僅2011年,金正大累計舉辦培訓班300期,培訓農技服務人員、農戶6萬余人次。
金正大牽頭組建“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盟”集聚了產業主要科研、生產和推廣方面等成員單位20個,形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組織方式,構建了產業技術創新鏈。并通過共同承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等形式,構建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服務廣大中小企業,落實國家自主創新政策,發揮行業技術創新引領和帶動作用。
如今,金正大已經成為緩控釋肥行業的科技“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