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眼看就要結束,盤點今年農資行業,讓人長精神的事情似乎不多。從2008年市場下行以來所形成的諸多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反而是愈演愈烈,甚至成了常態化。比如基層經銷商過去多年形成的到季節就拿貨的熱情早已歸于沉寂。前不久在首屆中國高端特種肥料行業發展論壇上,就聽到行業專家“農資行業將進入冬天”的感嘆。那么2012年呢?似乎也不見多少利好消息。化肥電價提高,各項成本上升,化肥出口關稅越收越緊……看看國際經濟形勢沉疴難起,農資行業不悲觀都難。人們似乎有理由把2012加上書名號,變成美國那部災難片了。
翻開歷史看看,其實沒有多少平安無事的日子。據說有人統計人類幾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7年完全沒有戰爭,經濟危機與波動也從沒有遠離我們。讀史可以明智,我們有理由從歷史回眸中找到支撐我們微笑的東西,那就是規律,經濟與社會發展終究要遵循的規律。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的《2012年社會藍皮書》中披露:2011年中國農業人口首次低于城市人口,中國城市化水平超過50%。別看這個漸進的質變只是百分比數字的變化,但在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中國卻是第一次,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變。這對農資行業有意義嗎?筆者認為,不僅有,而且很大。
近的來說,現在的農資市場狀況是交織了國際、國內兩方面因素的結果,國際因素的偶然與必然我們管不了,只能認倒霉然后扛著。國內農資市場也有必然與偶然。經過近一二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化肥產業已經從不足變為過剩,氮肥、磷肥產銷都位居世界前列。只是國際金融危機讓這個矛盾一下子凸現出來。有位業內企業家說:不過剩就不叫市場經濟。話糙理不糙。過剩時代,你還希望農民和基層經銷商囤積化肥嗎?隨用隨買那是必然。過去幾年的化肥市場震蕩讓經銷商心有余悸不敢多拿貨也只是表象,骨子里是市場變了,農業變了,農民變了。
遠的來看,這種變化一旦開始,就永遠也不會再變回來。未來農民再減少,土地資源再集中,機械化水平再提高,農業規模再擴大,農資流通的模式必然再也回不到從前。雖然這個過程會很漫長,50年?100年?但就像百川東到海是由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決定的一樣,世界發達國家走過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道路必將改變中國,這是經濟和社會規律決定的。
狂想三十年后,當中國農業以規模化的大戶和農場為主時,想了解什么叫忽悠團,一定要到農資歷史博物館。狂想五十年后,當中國的農場和農業產業鏈都由專家型、知識型工人來管理時,誰還會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狂想一百年后,中國的農場主和農業經營者一定會把中國園林和農場結合起來,把天人合一與循環農業結合起來,向世界介紹只占中國總人口10%的中國農民經營的中國農業!
這個狂想曲的序曲已經從那本藍皮書中聽到了,關鍵是你信不信?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