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記者陸續接到一些化肥生產廠家打來電話,稱河南、山東等地出現“忽悠團”,已經嚴重影響到化肥正常銷售,望媒體予以關注并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凈化農資市場。據了解,這背后的始作俑者是一群昧著良心、無法無天、游走于街市的不良商販,他們有的冒充科研院校工作人員,組織一批所謂的“專家學者”坑蒙拐騙;有的拉攏一群散兵游勇各鄉各村游說,企圖忽悠那些毫無科技常識的老農民,進行洗腦;更有甚者勾結基層干部搭臺唱戲,用高額的報酬唆使村里領導為其說話騙取農民的信任。這些膽大包天的伎倆背后,是產品性能宣傳的無限夸大,包裝上的混淆是非,含量養分的不合格以及高額的利潤回報。這些“忽悠團”走街串巷,來無影去無蹤,令那些深受其害的經銷商怒氣填胸卻束手無策。
1 談“忽”色變 正規軍受“牽連”
“忽悠團”日益猖獗,令那些手持正規營業執照、銷售正規產品的經銷商深受其害。據河北省高碑店市的一名基層經銷商反映,他所銷售的區域內也存在這樣一群“忽悠團”,他們開著貨車提著喇叭游街串巷,每到一個村子就掛起標語大肆宣傳,所銷售的產品都是些打著擦邊球的抗旱緩釋肥和高氮復合肥,包裝標識上不是進口產品就是最新科技,忽悠團的特點一是臉皮厚不怕出丑不怕挨罵不怕當面被揭穿騙局;二是心腸黑騙人不論男女老少逮誰騙誰;三是一張巧嘴 能把丑說美小說大壞說好無的說有。無知的農民上當受騙后無處伸冤只得自認倒霉。正因為這些不法游走商販的存在,正規經銷商的產品銷量急劇下降,“忽悠團”的出現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就連市場監管的執法人員面對這群小販都無計可施。
然而,進村賣肥的營銷模式并非“忽悠團”所創,自2009年8月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深化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之后,化肥流通渠道的放開降低了準入門檻,基層市場的農資門店如同雨后春筍,隨之而來的是激烈的競爭和營銷模式的轉變。在今年兩會期間,記者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資局下河北基層市場調研,看到一個鄉鎮的主街旁林林總總共有20余家農資店,“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競爭格局已經上升到了白熱化。一位經銷商透露,現在賣化肥不能在家坐以待斃,而是要主動出擊,不能坐在店里磕著瓜子喝著茶水招呼客人,而是要開著拖車下到村里賣肥,挨家挨戶敲門,各家各戶拜訪,誰家有需求立刻送肥上門,有的電話一來,還要送到田間地頭。一個門店這么干,所有門店紛紛效仿、如法炮制。導致了經銷商“全部游走于村頭”的現象。據記者調查統計,目前在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地都出現了將產品下沉到基層的現象,超過半數的經銷商認為:不進村賣肥就等于關門倒閉。
但與“忽悠團”不同的是,上述經銷商是持合法手續的正規軍,銷售產品都是質量合格的品牌產品,“忽悠團”的出現是基層門店進村銷售形式下的衍生品,在很難辨識真偽的農民面前,“忽悠團”的出現大大影響到了正規軍的信譽度,在打“忽”聲一片的今天,這群被逼無奈下到基層的正規軍唯恐遭“牽連”。
2 降低化肥經營門檻成了“雙刃劍”
“忽悠團”為何有如此大的得益空間?是地方保護猖獗?是市場監管失職?恐怕都難以推脫其責,但是究其根源,“忽悠團”打著“直抵基層、減少流通環節、讓利農民”的噱頭,不得不讓我們對化肥流通體制的逐步放開重新進行一次思考。
回首1998年,國發39號文件打破了化肥生產和流通分割的局面,化肥生產企業成為化肥流通領域的主體,初步理順了與流通企業的關系,在行業改革發展的進程中,化肥流通空前繁榮。而在3年前的國發31號文件中,“放開化肥經營限制”成為重中之重。文件指出:“取消對化肥經營企業所有制性質的限制,允許具備條件的各種所有制及組織類型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進入化肥流通領域,參與經營,公平競爭。”
“31號文件”明確對化肥經營取消限制,全面放開,無疑是在“39號文件”基礎上的巨大進步。雖然在11年的化肥流通變革進程中,已經有許多新面孔進入農資行業,但畢竟還沒有那么“名正言順”,新政的明示,將給這些人以及將要進軍農資流通的人以政策上的鼓勵與保護。過去的“三駕馬車”(生產企業、供銷社、農業三站)隨著“31號文件”的出臺而悄然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基層僅為“3萬元”的低門檻。
在農資界上上下下歡呼雀躍的同時,也有人提出擔憂,時任黑龍江倍豐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東文明認為:31號文件在給予個體工商戶合法身份的同時,也對其提出了嚴格的監管要求,在放開的大環境下,有關監督執法部門需要加強監管力度,避免市場的魚龍混雜。同時,設置的3萬元資金門檻太低,應該提高到10萬元以上比較合適。他表示,現在的農村,尤其像黑龍江等省區的農民誰家沒有3萬元、5萬元甚至十幾萬元、幾十萬元的。3萬元的門檻,在十幾年前可能還有一定的約束力,但在今天意味著把化肥經營的門檻大大降低了。舉例說,某個體工商戶經營了假冒偽劣農資,賺了好幾萬元,偶爾被執法部門抓住了一次,吊銷了他的營業執照,拍賣了他的資產,但他最多只損失3萬元。而他非法賺的錢足以再開幾個同樣規模的化肥銷售店。如果把準入資金提高到10萬元以上,相關部門又加大了執法檢查力度,抬高了違法成本,那么,不法分子在制假售假時就得好好掂量了。
盤子小了,受約束;盤子大了,難管。你可以賣,我也可以賣,賣著賣著問題就出來了。經營主體的多元化有利于市場活躍,化肥流通的放開有利于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但同時也對流通體系神經末梢的治理問題帶來挑戰。
忽悠”的原詞是“胡誘”,就是胡亂誘導的意思,本質是“不擇手段坑蒙拐騙”,但是與“詐騙”一詞比較起來,它好像更溫和一些。人們對詐騙犯的態度是痛恨,但對忽悠者的態度往往是一笑了之。然而對農民的忽悠則是有愧良心,令人深惡痛絕了。
3 市場放開后須讓高門檻成為更有效的監管手段
面對“忽悠團”所販賣的產品——化肥,我們不得不再重提“化肥是糧食中的糧食”一語,事關我國糧食安全的產業,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人對化肥究竟是特殊商品還是普通商品進行過討論。
有人認為,化肥是特殊商品,經營門檻不能過低。換句話說,化肥經營主體不能過多,“一主兩輔”、“三駕馬車”已經是很大膽的改革舉措了。還有人認為,化肥是普通商品,和家電、汽車沒什么兩樣,只要具備一定資質,任何人都可以經營。其實,爭論的背后,人們關注的是對利益格局重新劃分后利益如何再分配。3年前,發改委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稱,化肥是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特殊商品,有品質不易辨別、施用效果滯后顯現等特點,因此經營化肥的市場需要一定門檻。
既然政府相關人士已肯定了化肥的特殊性,“31號文件”中提到的經營門檻正如東文明所說,3萬元的門檻并不是什么天文數字,也就沒什么所謂“門檻”之說。可問題是:制約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瓶頸在于怎么重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化肥流通終端。如果拋開部門及地方利益,站在國家的角度,以公正的視角觀察市場,通過貫徹“31號文件”精神,以市場的力量把化肥流通的終端混亂局面加以有效整合使之有序,即使不將化肥稱為特殊商品,也無傷大雅。因此,特殊也好,普通也罷,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運動場上,已經允許業余選手參加比賽,顯示了競賽的公平性。但是,在這條特殊的跑道上,那些充當裁判員角色的監督部門是否能夠秉持公正。
“門檻低、監管不到位”給這些忽悠團可乘之機,而化肥打假雖然年年喊,但假化肥仍然猖獗。近些年,那些靠養分不足、以次充好、參雜使假、標識混亂起家,攪混水摸大魚的“游擊隊”大行其道。“忽悠團”的出現不僅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更嚴重的是傷了農民的心,威脅到了糧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人人都可賣肥”的今天呼喚著相關部門來維持正常的市場秩序,維護正規商家的競爭規則,抑或有關部門能夠提高化肥流通準入門檻,還市場一個清靜,并且對于那些制假販假的不良商販,只要抓住就必須要加重處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