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肥項下包括氯化鉀、硫酸鉀、硝酸鉀、碳酸鉀等;企業項下還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有資源型企業、加工型企業……別看都是企業,都頂著個“鉀”字,但從出生那天起,就各走各的道,各有各的活法兒,甚至永遠都不可能在一個平臺上說話。中國的問題就是這么復雜。
但中國的政策卻一向習慣大而化之,形象的說法叫一刀切——優惠政策一刀切,懲罰政策一刀切。
一如硫酸鉀行業所遭受的政策不公境遇,一刀切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慣性。以棍掃一大片的形式管理市場,其結果就是造就了大不同、大不公。
政策制定的初衷大抵都是良善的,但如果缺乏廣泛的、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制定出來的政策很可能就會失之偏頗,其效果必然事與愿違。就拿化肥出口關稅問題來說。提高出口關稅,本意是保護國內資源和國內市場,政策的出發點無可厚非。但除少數資源型國有企業外,國內大部分硫酸鉀的生產需要以進口氯化鉀為原料,屬于比較典型的來料加工型產品,高進高出,是最適合出口的產品。但從事加工型硫酸鉀的絕大多數屬于民營企業,與資源型國有大企業相比,自然人微言輕。現在一刀切都不讓出口,結果呢,于私,企業遭到滅頂之災;于公,國家得不到什么好處。誰都得不到好處,這就是政策一刀切的結果。試想,如果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多走走,多聽聽,多找幾類企業開個聽證會,這樣的結果就完全可以避免。當然,這就要有勞政府部門多做功課,多辛苦了。
其實,中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政府機構,有最便于支配、最雄厚的政府財政,有人數最多的懷一腔熱血渴望從事公務員工作的后備人才,完全有條件把政策制定得更細一些,更公平一些。如今,政府部門也反復表示,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十二五”期間,政府部門一定要從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那,能不能就從硫酸鉀這個產品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