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鉀肥產量折合成氧化鉀達到330萬噸,雖然同比增長了10%,但沒有完成“十一五”規劃的年產400萬噸的目標。而沒有完成目標的原因,就是境外鉀肥生產基地的發展情況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從“十五”規劃到“十一五”規劃,都提出了鉀肥工業要形成國內生產、海外建廠和外貿進口“三足鼎立”的格局。從2001年至今,中國企業先后到老撾、加拿大、剛果(布)等國家,建立了六七個海外生產基地,投資規模超過20億元,但到目前為止,只形成了不到15萬噸的產能,拿回的氯化鉀產品不足千噸。
那么,海外基地為什么至今還沒有形成鼎立的一足呢?
項目投資太大難以支撐
加拿大是全球鉀資源最富集的國家,鉀鹽資源儲量名列世界之首,礦石類型主要是鉀石鹽,氯化鉀含量高,開采與加工技術成熟,環保問題容易解決。因此,加拿大成為全球鉀肥企業競逐的寶地。中國的中川國際礦業控股有限公司,也有幸在此獲得一席之地,這是目前中國企業在加拿大獲得的唯一鉀礦資源。
2007年2月28日,中川公司在加拿大注冊公司,開始進行鉀礦資源調研考察和論證分析。第二年,金融危機的爆發給這家企業提供了良機。當地一塊96平方千米的鉀礦區被中川公司接手。
此后,中川公司開始對這個區域進一步勘查,并選擇了全球知名的勘探工程公司來鉆探。經過勘查,該鉀礦氯化鉀資源量為9.03億噸,巖芯最高氯化鉀的含量達到37.67%。這是國內企業在海外獲得的資源量最大、鉀含量最高的鉀石鹽礦。經評審認為,該礦是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取得的唯一全都是鉀石鹽資源的優質鉀礦床,有建立大型鉀肥基地的前景。
2009年7月,鄭綿平、肖序常、裴榮富、沈其韓、陳毓川等中國工程院和科學院院士聯名寫了一封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建言信,建議國家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國內企業在加拿大合作勘查開發大型鉀礦。8月初,溫家寶總理和李克強副總理分別對該信作了批示,國土資源部表示同意利用境外勘查基金對海外找鉀企業給予必要支持。2010年6月,中川公司獲得了國家4000萬元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專項資金。今年初,中川公司又獲得了國家4000萬元專項資金的資助。
中川公司副總經理閆長明告訴記者,該項目初步確定采用鉆井水采法技術方案,這比當地同等規模的鉀礦在投資上可降低20%左右,建設周期可縮短1/5。預計一期工程150萬噸產能5年后建成投產,8年后達到300萬噸產能,總投資22億美元。下一步的工作,是完成項目的環境評價,預計要花兩年半時間。環評通過后,就要進入生產線的全面建設。
閆長明說,由于該項目所在地位于加拿大內陸腹地,距離東西海岸均較遠,要把鉀肥運出來,還要建設礦區鐵路,建設或租賃海港碼頭。國家8000萬元的資助看起來已經不少,但相比該項目至少所需要的22億美元投資,只是杯水車薪!叭绱司薮蟮耐度耄瑔慰课覀円粋企業肯定不行。而且未來不僅需要資金的投入,還需要大量技術、設備、工程方面的支持。所以我們希望引進投資方,歡迎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從設計、工藝、設備等方面參與到項目的開發建設中來。”
中國在老撾的鉀資源開發,也遇到了由于當地工業基礎薄弱、環保標準高等因素導致的投資過大問題。中國水電股份公司去年底在老撾開工建設的一座年產12萬噸氯化鉀生產裝置,由于要配套建設公路、供水、供電等設施,總投資高達近1億美元。而記者請教青海省濱地鉀肥公司總工程師謝邦牢了解到,如在青海省鹽湖地區建一座同等規模的氯化鉀生產裝置,只需6000多萬元人民幣投資。海內外投資成10倍的差別。
回填技術致成本降不下
老撾是中國企業最早走出去找鉀的目的地國家。2001年,中老兩國政府簽署了《萬象盆地鉀鹽開發勘查及可行性研究協議》,中國企業開始進入老撾發展鉀鹽工業。2003年中國完成了萬象平原鉀鹽資源的地質勘查,探明開采儲量1.323億噸,預測資源量為133.62億噸,并確定鉀鹽礦類型為光鹵石礦,首采區光鹵石礦開采儲量為0.996億噸,氯化鉀平均品位為15.1%.
云天化集團控股的中寮礦業公司是最早進入老撾找鉀的企業之一。記者采訪云天化集團化工研究院副院長曾波了解到,雖然中寮公司進入老撾找鉀已有10年了,但一路走來路途坎坷。
2004年11月,中寮公司與老撾政府簽訂了《老撾萬象鉀鹽礦開采生產協議》,取得了老撾萬象平原鉀鹽礦開采范圍78平方千米、期限30年的開采權。
2005年,中寮公司選用了國內一家單位獨家開發的選擇性溶浸技術開采,在老撾設計建設了熱溶采礦井一座,建設了5000噸/年氯化鉀中試車間。但項目開車很不順利。2007年2月,中寮公司終于獲得了一些氯化鉀產品,但成本已高達每噸5000多元,高出市場價格1倍多,裝置不得不停了下來。中寮公司決定繼續對此進行技術攻關,同時另尋他路,尋求其他工藝。
2007年,中寮公司找到了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進行技術合作,致力于研究開發適合老撾鉀鹽礦特征、適應老撾工業基礎和環境以及社會條件的鉀鹽礦加工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經過反復研究、試驗,2010年,中寮公司利用大顆粒老撾鉀鹽礦分解—正浮選的工藝技術,建設了一套年產5萬噸氯化鉀工業示范裝置。
2010年11月,該裝置建成并投產試運行,到目前為止共生產氯化鉀300多噸。但根據與老撾方面簽訂的協議要求,生產中產生的廢渣、廢水要回填到井下,六水氯化鎂要處理,才能保證井下開采鉀鹽礦后地質結構的穩定。目前尾鹽回填和鹵水加工氯化鎂及回填的成本,已占鉀鹽礦生產氯化鉀成本的45%,這使得開發老撾鉀鹽礦不具備經濟性。按目前回填技術方案核算下來,廢渣、廢水回填和綜合利用的成本幾乎占到總成本的一半,而氯化鉀的完全成本達到每噸2900元。這已超過目前的市場價,企業根本沒有經濟效益,生產難以為繼。
記者采訪中農礦產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濱了解到,該公司在老撾投資2.5億元建設的年產10萬噸鉀肥生產驗證裝置,在去年3月份投入一次試生產后,一直在停車技改,至今只生產了幾百噸產品,這幾百噸產品的成本能否過關目前正在核算評估中。估計成本情況也不樂觀。今年已降低了該裝置的產量目標,只下達了6萬噸產量任務。
據了解,目前進入老撾采鉀的4家中國企業都有廢渣、廢水回填和綜合利用技術問題,也根本沒有經濟效益。回填技術問題不解決,中國在老撾的鉀肥企業是難以實現規;a的。
與國內開采技術大相徑庭
曾波告訴記者,中國在老撾開發鉀鹽的企業均遇到了技術瓶頸問題。
一是老撾鉀鹽礦是光鹵石或光鹵石混合鉀石鹽的結晶塊礦,其理化性質、加工特性與國內青海鹽湖的鹵水光鹵石存在較大差異。中國的鹽湖鹵水光鹵石浮選技術并不適應老撾鉀鹽礦的開發。完全采用國內青海鹽湖鹵水光鹵石浮選工藝,是很難實現工業化生產的。目前國內氯化鉀的生產均是采用鹽湖鹵水路線的工藝技術,在對地下光鹵石礦的開采技術方面還是空白,目前急需開發此類生產技術。
二是必須開發經濟性好的副產尾鹽井下回填技術,降低生產成本。
三是目前每生產1噸氯化鉀需要消耗鉀鹽礦9.27噸,副產尾鹽5噸,副產六水氯化鎂3.5噸。其中六水氯化鎂的綜合利用是制約老撾鉀鹽礦開發的關鍵技術問題。必須掌握六水氯化鎂深加工技術,以突破內陸鉀鹽礦資源加工鉀肥的技術瓶頸問題。
對于中國公司在加拿大采用的鉆井水采方案,也有專家擔心工程技術上的問題。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一位專家告訴記者,中川加拿大鉀鹽項目方案擬采用強制蒸發 —冷卻結晶工藝,利用氯化鈉、氯化鉀在高溫下溶解度的不同來實現分離。但工程實踐表明,改變溫度對氯化鈉、氯化鉀的溶解度影響很小,以此來實現氯化鉀的分離,其分離效率很低。要實現300萬噸的產能,分離效率太低將造成分離設備過于龐大,而且設備在鹵水環境防腐蝕環節投入大,這樣會導致分離設備投資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