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麥條銹病冬繁面積小、病情輕,早春病情發展緩慢,但4月初以來,隨著氣溫穩定回升、降雨持續增多,湖北和西南地區東部病情迅速擴展,陜西關中、河南南部等黃淮地區南部陸續顯癥。截至4月21日,全國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達925.9萬畝,涉及四川、云南、貴州、重慶、湖北、陜西、甘肅、河南8省(市)61市(地區)306個縣(市、區);與3月31日相比,發生面積增加了1.8倍,見病縣點數增加了37.2%,已進入春季流行盛期。
4月份以來,湖北持續晴雨相間天氣、且伴隨兩次大風,對小麥條銹病的發生發展和擴散蔓延極為有利,目前發生面積410.2萬畝,比3月31日增加了7.7倍;發生范圍涉及江漢平原(荊州、荊門、天門、潛江、仙桃)、鄂西北(十堰、襄陽)、鄂西南(恩施、宜昌)三大區域的9個市(州)的20個縣(市、區),以上區域發生面積分別占全省的63.4%、29.3%和7.3%。其中,江漢平原病情是1995年以來同期最重的一年,平均病葉率4.7%;仙桃、荊州、潛江、荊門、天門等地平均病葉率分別為15.2%、4.8%、3.4%、1.5%和0.2%,最高病葉率分別達100%、24%、12.7%、70%和1%。
近期,四川盆地、貴州東北部、重慶等西南地區東部小麥條銹病情迅速擴展;西南地區南部和西部由于小麥陸續成熟,病情趨于穩定。其中,四川發生面積259.1萬畝,比3月31日增加了1倍;發生范圍遍及全省21個市(州)的121個縣(區、市)。重發區域為沿嘉陵江、涪江、沱江、安寧河流域,其中巴中、樂山、眉山、南充發生較重,最高病葉率均在60%以上。貴州發生面積75.1萬畝,比3月31日增加了1.3倍,發生范圍涉及除黔東南州以外的其余8個市(州、地區)的35個縣(區、市)。當前重發區為西部畢節地區,北部、東北部和中部局部地區近期流行快、病點多,一般病葉率15%,最高達56%。重慶發生面積28.5萬畝,比3月31日增加了18.7倍,共有15個縣(區)見病;全市平均病田率14%,病葉率5.9%;銅梁最高病田率47%,病葉率100%。云南發生面積128.8萬畝,共有14個市(地區、州)的84個縣(區、市)見病,大部地區病情已經穩定。
4月中旬以來,陜西南部和關中、甘肅南部和東部、河南南陽等地小麥條銹病情進一步發展或逐步顯癥,與上年和常年同期相比,呈現發生面積小、見病區域少、顯癥時間晚的特點,但由于其為重要的菌源地,且對大區流行起著橋梁作用,對廣大東部麥區已構成威脅。陜西發生面積14萬畝,陜南漢中、安康、商洛和關中寶雞的15個縣(區)見病;其中寧強縣已進入擴散流行期,漢中市西部和安康市中部6個縣(區)處于點片發生狀態,其余8個縣(區)仍處于零星發生狀態。甘肅發生面積7.7萬畝,發生范圍涉及隴南、天水、甘南和慶陽4個市(州)的11個縣(區);其中文縣發生較重,平均病田率30%,發病田病點率27.5%,病葉率0.8%,嚴重度20%,局部病田率達40%,個別重病田塊病葉率達7.8%。河南南陽市自4月11日在淅川縣首見以來,唐河、鄧州、新野、內鄉4個縣(市)也陸續發病,目前僅發現單片病葉或個別發病中心,發生面積2.5萬畝。
據中國氣象局預測,4月下旬,我國主要冬麥區氣溫與常年持平,西南地區東部、淮河以南大部地區將有1-2次明顯的降雨過程,總降雨量接近常年同期,天氣條件有利于以上地區小麥條銹病情的擴展蔓延,對東部主產區小麥安全生產的威脅加重。
鑒于小麥條銹病在湖北和西南地區東部迅速擴展、在黃淮南部已經見病的嚴峻形勢,各地植保部門應高度重視小麥條銹病發生動態監測,湖北、西南等地要密切跟蹤病情發展動態,為科學防控提供準確信息;江淮、黃淮等地要擴大調查范圍,加大調查頻率,及時發布病情預報,堅持“帶藥偵察,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盡早做好防控準備,力爭將病情控制在流行初期。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