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10年來我國迅速發展起來的化肥新品種,復合肥也沒能逃脫“產能過剩”這一劫難。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在冊的4400家復合肥生產企業,總產能已超過2億噸(實物量),但目前產量卻只有0.5億噸(實物量)左右,結果出現了“2億噸產能、5000萬噸產量、4000多家企業”的混亂局面,約有7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無事生非。70%以上的閑置產能帶來全行業的低迷。而市場越是低迷越是混戰。今年以來,混戰更加慘烈。有的廠家停業關門,有的企業限產、減產。到12月初,全國復合肥企業開工率平均只在30%~40%。在復合肥企業數量最多的山東西南地區,10萬噸左右的小復合肥企業基本都已經停產、關閉。德州地區的二三十家小復合肥企業,目前只有五六家在維持生產。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停車產能約有300萬噸,估計后期這種情況將持續。業內普遍認為,產能過剩是造成目前復合肥乃至整個化肥行業困境的主要原因。那么,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進入門檻低產品同質化高
復合肥是近幾年化肥行業較引人注目的一個肥種,需求增長很快。由于生產復合肥投入不需要太多,加上幾乎沒有其它的門檻,因此很快就出現了千軍萬馬涌入復合肥行業的局面。山東、湖北兩地的復合肥企業發展最為迅速。山東地區依靠便利的交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的地方幾乎是一個縣一個甚至幾十個復合肥廠。原來生產氮、磷、鉀單元素化肥的企業都一窩蜂地上復合肥項目,年產量動輒就是30萬噸、50萬噸,規模非常之大。湖北地區也依靠其自身的資源優勢,加之其龐大的宣傳力度,很快在國內復合肥市場占有半壁江山。
復合肥市場還有一個異常的現象:大企業競爭不過小企業。為什么?山西陽煤豐喜肥業集團董事長董海水一針見血地說:“因為產品高度同質化,缺少差異化。”他分析,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大多在生產同一種產品——復合肥。而所有的復合肥,除了商標不一樣,其他好像都是一樣的:一樣的含量、一樣的重量、一樣的技術、一樣的宣傳材料、一樣的設計風格,甚至是一樣的產地、一樣的銷售區域、一樣的目標客戶。在如此一樣的前提下,消費者感受到的信息都是相似的,無差別的。這樣,大企業往往難以與中小企業區分開來,其優勢也就難以發揮。結果可想而知。
業內人士認為,在行業競爭中,任何同質化特性都不會是競爭的利器。產品技術的同質化,只能助長無窮無盡的惡性價格戰。那么,在價格方面,大企業的優勢又怎樣呢?董海水反映,去年原料價格上漲,導致大企業的復合肥生產成本也隨之大幅上漲,可獲取的利潤空間極為有限。而一些中小企業由于沒有什么品牌,可以在質量上做手腳,用低價肥充斥市場,市場上中小企業的低價肥產量銷量越來越多,甚至造成市場過剩,從而擠壓大企業,讓正規企業的正規產品和中小企業的低價產品同嘗過剩的苦果。
山西天脊集團的天脊牌硝酸磷肥是中國名牌產品。董事長王光標深有體會地說,一些經銷商在銷售復合肥時,在標注含量差不多的情況下,為了爭取利潤,都愿意賣雜牌貨,使市場形成“大打不過小”、“名牌打不過雜牌”的局面。因為大品牌廠家的正規產品,含量標準,成本比較高;一些雜牌小廠成本比較低,可以把很大一部分利潤讓給經銷商,使經銷商賣小廠復合肥的積極性遠遠高于賣大廠產品。
董海水傾訴的只是大企業的苦。而廣大中小企業也有一肚子苦水。由于產品高度同質化,中小企業想像別的行業那樣,靠創品牌發展壯大就變得非常困難。十分的努力被同質化淹滅,只得到市場微乎其微的反應。
制假販假嚴重優質產品經常“陪綁”
復合肥行業的低門檻不僅催生了一大批中小企業,其生產工藝簡單、投資少、收益快的行業特點,也導致了復合肥產品制假販假的大量出現。今年4月29日,山東省工商局對2009年春季農資打假十大案例進行了通報,其中有一半是無照無證銷售不合格復混肥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今年6月公布的春季農資打假六大典型案例中,有5件也都是和復合肥有關的。國家質監總局執法監督司副司長楊仲明說,這6起案件中化肥有效含量低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一些不法廠家生產的有機肥有效含量幾乎為零。常常有這樣的官司:包裝袋上標著45%的復合肥,經過檢測卻只有36%的養分量。為什么?據業內專家介紹,這些生產廠家每降低一個點的有效含量,其成本就會降低45~50元。山西省農資公司副經理姜世巖認為,一方面是監管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與農民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對復合肥的需求量也有一定的關系。這些通過不正當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假冒偽劣產品因其低成本,可以低價傾銷,嚴重擾亂了市場,成為復合肥市場供過于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一些復合肥名牌企業的庫存積壓尤為嚴重。山西陽煤豐喜肥業新絳公司總經理劉力源對記者說,目前復合肥市場較大的品牌就不下20個,如果以一個廠家一個品牌計算,國內復合肥的品牌更加難以計數。市場不按套路出牌,好產品也不一定好銷。山西省農資公司副經理姜世巖向記者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買肥的價值取向。這是一段農民與經銷商的對話:
——給我拿一袋牌子響的,電視上做廣告那種復合肥。
——你要哪一種?那些都是老牌子了,都加了廣告費,價格還貴。
——牌子響的有便宜的嗎?
——有,在咱村墻上做廣告的那家就行,還是咱鄉復合肥廠的新產品呢。
——行,那就給我一袋咱鄉的!
從上述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到,要想成為復合肥市場上的真正名牌是多么困難,而假冒偽劣產品的生存又是多么容易。
正因為復合肥市場上良莠難辨,所以農民們干脆以不變應萬變——買最便宜的,甚至寧肯去買劣質化肥,也不買正規廠家的產品。所以,復合肥市場上出現一些低質產品因價格優勢橫行于市場,好肥和大品牌肥料都過剩的怪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治產能過剩不能用產能當門檻
在采訪過程中,很多業內人士對目前的復合肥市場現狀表示出憂慮。山西省化工行業協會副會長鄭根堂說,復合肥是發展方向,鼓勵該產業的發展,這一點不應動搖。目前國內復合肥產能已嚴重過剩,但還有一些化肥企業逆勢擴張。而目前新投產或正在興建的化肥企業幾乎都是以成熟技術增加產能而已,沒有采取全新的技術生產全新概念的產品,未來可能令本已困難重重的化肥市場雪上加霜。因此政府必須加強監管,控制過剩產能無序發展的趨勢,緩解國內供需失衡的現狀。但從以往的教訓看,靠設置產能門檻來抑制產能過剩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反而刺激企業拼命地增加產能,以達到跨進門檻的資格。結果事與愿違。
山西藍馬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新勇說,解決產能過剩,可以抬高環保門檻,加大對環保的監督檢查執法力度。現實中,有很多落后產能仍在生產,肯定有其存在的基礎——較低的價格適應了社會一部分消費者的需要。而它之所以能生產低價格的產品是因為其成本低。成本低包括許多方面的因素,比如,環保措施沒有到位,廢水、廢氣、廢渣甚至有害物質等的排放處理不符合標準,甚至嚴重超標,危害環境。因此,如果相關部門能嚴格執法,特別是環保方面堅決依法行事,要求相關企業必須有足夠的投入用于環保。這樣,企業的成本就會有較大的上升,不可能再以過低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落后產能就會敗下陣來。
還有一些整治產能過剩的建議。如從一些技術壁壘和行業壁壘上抬高行業進入的門檻,這也是控制復合肥市場、凈化市場的一個辦法。品牌大企業要利用自己的規模化優勢,加大復合肥產品技術的升級。如山東臨沭4家肥料企業用不到3年時間就已經建成投產了7套身高100余米的塔式熔體造粒復合肥生產新裝置,年生產規模達到260萬噸。與傳統的臥式料漿法或增濕團粒法生產復合肥生產工藝相比,塔式熔體造粒每年可節約標煤11.7萬噸、節電4420萬千瓦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目前大批企業紛紛上馬高塔,并尋求與國內外掌握先進技術的單位機構和廠家合作,就代表和說明了這一問題。這樣,定會有部分企業技術落后無法承受成本上漲之痛而被淘汰,產能就自然得到控制,從而更進一步改善復合肥過剩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