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貼人“wcdn830125”:大家來說一下,緩控釋肥是不是真的要成肥市主流?這兩天在山東臨沭走了好幾家肥料企業,發現除了金正大外,其他幾個大企業都在準備上緩控釋肥項目,像金沂蒙,擁有現成的雙高塔線,卻不好好生產高塔肥,居然也要上緩控釋肥。
網友“李剛的爸爸”:緩控釋肥在南方一直推不開,這是常識。南方農民喜歡速效速溶,尤其是珠三角菜農,反正地又不是他們的,怎么見效快就怎么用。
網友“我愛農民”:緩控釋肥想法是好的。我不解的是,國內炒得這么火,國外咋沒呢?通常國內不都跟著國外的步伐嗎?
網友“德慶種橘”:老實說,緩控釋肥目前來看還只個概念。即便是住商,也只能說自己的肥是緩釋。說白了,現在肥料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很多企業就想在概念上做文章,弄點價格空間。從另一方面看,我國化肥利用率過低造成環境惡化,需要控制化肥使用量,但提高化肥利用率還是要在指導農民施肥方面想辦法,政府不能推波助瀾迎合企業,指望一個肥料概念把肥料濫用問題解決了。
網友“村里放牛”:現在企業一味講求技術,各種包膜方式演繹到了極致。說白了就是為了拿補貼,但是市場接受度究竟如何、如何有效推廣卻一直少人問津。走向大田的口號喊了多少年,最后還是沒什么用。企業用意何在,其實眾人心知肚明。
網友“南方農資副總”:二次污染怎么解決?緩是緩了,控是控了。但遺留的東西還是會污染環境,影響地力。綜合比較起來,還是水溶性肥好些。不管是緩控釋還是普通肥料,施下去都需要水。從成本上說,反正都會增加肥料生產成本,加水總比加其他東西好;從使用上說,水溶性肥教農民用起來更簡便,緩控釋肥的使用比較復雜。目前看,國內產品大多只能做到緩釋,而作物的肥料需求曲線是變化的。不做具體的施肥研究,很容易導致該大量供肥的作物供肥不足。
網友“yu7590987”:不管高塔復合肥,還是緩控釋復合肥,還是脲甲醛復合肥,抑或是噴漿、氨化復合肥,都只是氮磷鉀復合肥生產工藝上的差異,在肥料品質上并無本質區別,他們都無法有質的突破或飛躍。因此,這些復合肥在市場上將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無所謂主流不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