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原料價格漲幅較大。為應對農產品價格上漲,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并產生了較明顯的效果,但化肥價格不是完全“隨行就市”。控制化肥其實是從源頭上抑制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我國化肥產能在2001年就已過剩。目前,我國氮肥產能約為每年6650萬噸,而年消費量只有5000萬噸左右,今年受自然災害影響甚至降至約4750萬噸。磷肥產能已達2000萬噸,國內近兩年平均消費量在1100萬噸至1150萬噸。產能過剩情況較為明顯。盡管如此,國內化肥產能仍不斷增加,去年又新增400萬噸左右產能,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的狀況。盡管去年下半年因化肥產業節能減排和關停產能等因素抬高了化肥價格,但產能過剩導致的種種問題仍存在,行業開工率仍保持低位運行。
去年下半年至今,旱災、洪災等異常天氣災害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多重影響。在農業生產不振的情況下,2010年尿素的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均大幅度下跌,根據初步統計數據,分別比上一年下降7%和14%。
在外部環境嚴峻的形式下,化肥企業應立足自身,進行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才是整個產業健康發展最大的內在動力。化肥企業內部改革有三個方面,即調整原料結構、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從整個行業看,這也是化肥企業貫穿“十二五”期間的關鍵舉措。
近期糧食的漲價對化肥企業無疑是利好消息。因為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有助于增加農民的生產收入,提高農民的購買能力,有助于在今年糧食生產成本上升較多的情況下激發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同時有助于化肥企業減輕當前面臨的困境。但也應該看到,糧價的提高并不能從根本上使化肥行業擺脫面臨的困境。盡管今年1月仍延續了去年年底的高價,但產能過剩的局面不會因此得到改善,價格下行的壓力仍較大。
受到科學施肥的普及率提高等因素影響,未來我國氮肥消費需求增長率較低,預計維持在5000萬噸左右,需求量將不會出現大幅度增長。
因而,可以預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化肥產品都是供大于求,而且部分產品過剩較為嚴重。(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煉化所 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