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資料(簡稱農資)是關系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及糧食安全的大事。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原有的農資生產和銷售格局已被打破,國有集體生產和銷售一統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復返,農資的生產和銷售已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但由于農資生產利潤大,個別企業昧著良心賺錢,加之銷售市場的不規范,農民貪圖便宜,造成假冒偽劣農資坑害農民的事件時有發生。眼下正值我省春耕春播的季節,記者深入農家、田野,就假冒偽劣農資事件進行了解;同時也到監管部門、農資部門做了訪談。農民屬于社會的底層,但農業生產卻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連,因此,加強對農資市場的有效監管,杜絕假農資,更好地護農、愛農、服務農民,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
化肥市場問題多多
從最近對農資情況的了解看,化肥市場問題較多,從生產規模來說,大廠小廠魚龍混雜,特別是那些包裝精美、色彩紛呈、功效神奇的化肥時常讓購買者產生疑惑;從生產秩序來說,有些廠一證多用、無標生產;從銷售情況看,仿冒名牌、虛假宣傳等非法行為使農民屢屢上當,也使執法部門難以招架。化肥市場的問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市場難管復混肥。復混肥是采用物理方法將幾種不同單質的肥料進行粉碎混合造粒而成或者不經過造粒混合使用(BB肥)。從概念上看,復混肥的生產比較簡單,簡單的工藝就免不了造假者的跟風。風陵渡工商分局執法人員曾便裝去陜西省大荔縣幾家生產復混肥的廠家暗訪,生產設備僅包括一臺粉碎機、一臺攪拌機、一臺造粒機和一臺烘干機,生產的原料也只是煤灰和粘土。廠里堆放著十幾種名牌化肥袋子,有云南、貴州等地的,客戶要什么含量的化肥他們就用什么含量的袋子裝,要什么品牌就裝什么品牌。價格低廉、暴利誘使,讓這些農資生產者鋌而走險賺取黑心錢。BB肥則要好于前者,但質量也很難保證。風陵渡工商分局執法人員還曾經去過幾家小型肥料生產廠,生產設備更簡單,一臺磅、幾把锨,只需將幾種肥料混一混,一會兒就能生產幾十噸。監管人員發現,河南省博愛縣造假化肥的也很猖獗。這兩種化肥已經被造假者搞臭了。而一些大廠家生產優質的復混肥,由于產品成本高,價格沒有優勢,在市場上競爭不過假貨。工商人員建議,農民要使用復混肥不要盲目購買,先請專家檢測,在了解了自己土地缺什么、少什么、需要補什么之后,再對癥下藥,這樣才能合理投入,達到高產的效果。
二是有機肥添亂。有機肥是用植物的有機質生產的肥料,這種肥料以有機質為主,肥力很弱,它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壤結構。但現實中生產有機肥的廠家往往在有機肥中加入化學成分來提高有機肥中氮、磷、鉀等的含量。有機肥價格原本低廉,可是一旦加入了化學成分,這價格就無法讓人估摸了,再加上華麗的包裝,那可真是宰你沒商量。
三是單質化肥、復合肥舉步維艱。目前傳統使用的單質肥料、復合肥料不再暢銷,原因是一些經銷商的惡意引導。例如:經銷商花100元進一袋尿素,實際出售價比進貨價要低5元-10元,鉀肥、磷肥價格比較高,大多數經銷商不進貨或少進貨,標高價格變相拒絕出售。復合肥價格高得驚人,一袋50公斤的要幾百元,農民望而生畏,只能選擇復混肥和有機肥。據調查,一袋復混肥經銷商能從中賺十幾元甚至幾十元不等,高額的利潤激發了經銷商推銷的積極性,從而造成單質化肥和復合肥料生產、銷售的萎縮。
四是專用肥沒有標準亂生產。目前化肥市場最混亂的是專用肥,比如蘋果專用肥、小麥專用肥、蔬菜專用肥等,國家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生產審批環節不嚴格,專用肥生產企業都是自己制定生產標準。(姚姬娥楊百崗)
農藥生產暗藏貓膩
山西省農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世巖告訴記者,農藥由于用量少,產品質量不穩定,有效期只有兩年,過期不易銷毀,不適宜大規模經營,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基本上就是個體經營。
記者從一線執法人員那里了解到的實際情況是,農藥的生產和銷售情況和化肥相似,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無證生產、套證生產;②擅自在標簽說明上擴大防治功效;③捏造、虛構境外境內廠名、廠址、翻新藥名。造成這些局面的原因得從農藥生產的源頭說起,農藥生產國家有嚴格規定,必須辦理一整套嚴格的手續、購買復雜的設備、經過繁瑣的工藝、投入大量的資金。一些有資金想生產的人變農藥生產為中間體生產,他們將農藥生產的復雜環節全部在工廠完成,以中間體銷售,將最后一步在常溫下的反應讓給下游生產者,簡單的工藝促使一些人違法生產,這樣違規違法的操作必然造成農藥市場的混亂。(姬娥)
種子市場仍需規范
種子是一種特殊的農業生產資料。但由于種子的使用者是處于弱勢群體的廣大農民,于是如何加強對種子市場的監督管理,規范種子市場秩序,確保農民能夠使用到放心種子,不僅是農民和有關部門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應該思考的問題。
由于種子市場用量不大、品種單調、銷售渠道比較單一,農民一般選擇的名牌多;還由于種子市場因為發現問題處罰力度大,所以問題比起化肥和農藥相對較少,但假種子坑農害農事件也有發生,而且一旦使用假種子,后果會非常嚴重。目前種子市場存在的問題有3個:一是品種混亂。有些經銷商非法引進種子,未審先推。更有甚者違背科學,引進一些不適宜在本地生長的品種蒙騙農民,給農民帶來巨大損失。二是銷售后責任不明確。銷售商只管銷售,不管后果,往往以所謂的優良品種打破和影響了傳統品種的種植。三是制種企業混亂。運用高科技制種確實給農民帶來了利益,為農民增產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但由于一些種子生產企業無生產基地,制種企業便給予農民技術指導,由其代替制種,而一旦市場價格有變,農民搶先將手中的種子出售給其他一些經營種子的經銷商,這些經銷商便假冒其包裝在市場上銷售。
種子有著較強的地域性、季節性等特征,而目前市場上的種子銷售情況是,有的銷售商只是到村里找兩個關系戶做宣傳推銷,出了問題有時連專家都找不到原因。鑒于種子的特殊性,風陵渡工商分局姚會武建議,引進種子應該到省農業廳審批。用完善立法、強化執法、提高農民維權意識等措施來保障農民利益迫在眉睫。
農資市場亂象剖析
就目前農資市場的情況,2月20日記者專門走訪了省農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世巖。姜總分析了當前農資市場混亂的主要原因是監管部門過多。按照國家體制,質檢部門監管農資生產的源頭,工商部門監管農資流通領域,但我省沒有明確分工,兩家什么都監管。這樣職責不清,分工不明,容易造成互相扯皮,誰都管誰都不負責任,有了利益爭搶,遇到問題推諉,監管漏洞多,從而讓生產廠家和銷售商鉆了空子。而據記者了解,農資市場混亂還有另外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經營主管部門太多。供銷社、土肥站、果桑站、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都經營農資,造成經營渠道多而混亂。二是經營主管部門不負責任。現在還有一個怪現象,就是一些縣級農資公司只設一個經理,一個會計,它不直接經營農資,但它到工商部門辦理多個營業執照,以租賃、承包的形式發給下崗職工或其他社會人員經營農資。而每個鄉鎮都有1個到3個土肥站、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分支機構,一些個體戶采取掛靠、承包的方式,從這些部門取得經營資格,成了經營農資的主體,這就造成了農資市場經營混亂。三是農資供應渠道混亂。表現為廠家自主推銷,送貨上門,為了占領市場甚至賒貨;廠方與代理商聯合經營,采取檢測土壤成分給農民出示配方,聯手制造農民所需的標準化肥、農藥;而一些所謂的農業專家技術指導、現場講解、邀請農民學習、參觀、旅游、典型場地示范,這些人不擇手段給農民推銷農資。四是農民誤解上當。一些農民過于相信所謂的集體、國營等單位的銷售渠道;個別農民通過所謂的培訓、指導甚至吃、拿,有時明知有假,還違心幫助廠家宣傳推廣,因其在這種方式中得了小恩小惠,一些農民即使自己受了損失,也難以啟齒。
凈化市場給力三農
假農資不僅對農資市場的價格秩序沖擊很大,還給農民造成一種抵觸心理,嫌真農資的價格高,有的農民圖便宜就會買到假農資。但不管是種子的原因還是化肥的原因,農作物生產有季節性,一時半會兒看不出來,最后都會造成農業減產,嚴重的甚至絕收。那么,該如何凈化農資市場,杜絕假農資,讓農資最大限度地給力三農?
凈化農資市場最關鍵的是監管部門一要責任明確,抓緊解決好多頭管理的問題,也就是嚴格明確生產環節質檢部門監管,銷售環節工商部門監管的問題;二要增強監管部門的責任心,監管部門不能爭權爭名爭利,應該爭責任。農資市場監管有漏洞,還有一個原因是人際關系復雜造成的監管不到位。一些不誠信的生產者和銷售商,出了問題到處找關系,人為地給監管部門造成掣肘。所以,對于那些給農資監管出難題的人,一旦發現,對生產者和經銷商應該給予嚴厲處罰,嚴重的當令其停產和吊銷營業執照,對說情者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凈化農資市場農資經銷商的誠信經營非常關鍵。農資經營主管部門要加強人員管理、監督、指導、提高經營人員的素質,真正在重農惠農支農護農服務上下工夫。省農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世巖介紹,省農資集團有限公司從1998年農資市場放開后,就在全省各縣設立了經銷網點,他們銷售的化肥占農民需求總量的40%,都是從大廠家進貨,經銷的是高含量的優質化肥,農民到省農資集團有限公司的經銷網點購買化肥,還可享受優惠和補貼,以彌補其誤工誤時費用。一旦發現有人出售假農資,公司立即給予除名,由于管理嚴格,省農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各經銷網點一直堅持誠信經營,從無假貨。
而農民農資知識和法律知識的缺乏往往使兜售假農資的商販鉆了空子,所以農業部門應該加大相關知識的宣傳,讓農民朋友買農資時學會辨別真假,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現場指導、專家推廣,農民朋友發現問題還要及時向監督部門反映。
一位農業專家認為,由于目前專用肥沒有標準亂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農資市場,應該取消專用肥。
風陵渡工商分局姚會武建議,對于農資的經營,國家應該像汽車、家電下鄉一樣,召集一些信譽好、質量高的大企業搞產品下鄉,直接給農民優惠,政府補貼廠家。(姚姬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