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底,廣東肇慶市大旺高新區,在一片喧囂熱鬧的氣氛中,嘉美好肥料公司的高塔生產線拔地而起,宣告廣東第15座高塔正式投產。
高塔造粒,這一曾經號稱引領“復合肥產業新時代”的技術,如今早已遍地開花。在市場上,“好肥料高塔造”的觀念仍大受追捧,高塔肥依然是主流產品。但是另一方面,對于高塔肥的缺陷,業內不乏悲觀論調。越來越多的高塔肥將何去何從?
曾經的輝煌
山東史丹利公司可以說是國內高塔肥料的“開山鼻祖”。2004年,該公司應用并建成國內首套10萬噸熔體塔式制高濃度尿基復合肥裝置,這是上海化工研究院歷時八年開發成功的世界一流高塔造粒裝置。這一裝置的投產,據稱“一舉縮短了我國復合肥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繼史丹利之后,國內又一“吃螃蟹”的廠家是深圳芭田,從2004年至2007年,短短數年芭田公司相繼在內蒙、江蘇、廣東、廣西建成四座高塔,完成了全國市場的布局。
之后,國內高塔生產線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以廣東為例,福利龍、拉多美、青上、大眾……各大肥料企業相繼建成高塔。高塔肥料也逐漸成為市場主流。
據統計,目前廣東省肥料市場對復合肥的需求在260到300萬噸,保守估計的話,廣東省本地企業生產的高塔肥占整個復合肥市場的30%左右,如果再加上省外和國外進口的高塔肥,那么可以占到廣東整個復合肥市場的一半左右。
高塔肥料的魅力究竟在哪?華南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王德漢介紹,一是該技術可直接利用硝酸銨濃溶液生產復合肥,簡化流程節約成本;二是生產的產品表面光滑圓潤,合格率高,不結塊易溶解。
容易溶解的特點,正是高塔肥料能在短時間內立于不敗的主要原因。惠州中聯農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錦發說,高塔肥在廣東等南方地區更受歡迎,因為當地不像北方一年就施幾次肥,而是一年四季都用肥,而且南方地區廣泛種植的蔬菜、水果等作物都對高塔肥料有著強勁的需求。“作為經銷商,我們也希望高塔建的越多越好,這樣走貨也更容易。”
當時,高塔也成為企業爭奪市場的制勝法寶。中國磷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張永志認為,中國傳統復合肥的產能已經有2億噸,設計的產量有五六千萬噸,自身的產能完全可以滿足復合肥的需求。“生產高塔肥并不是開拓市場,而是要爭奪已有的市場。”
而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若不建高塔,肥料根本賣不動,所以“無論如何也要上”。
質疑聲漸起
前幾年高塔技術的突飛猛進,也掩蓋了其本身的一些不足。隨著近年市場的穩定以及使用量的增加,其工藝技術上的一些短板也逐漸浮出水面。
首先是高塔肥料養分搭配的不合理。
王德漢認為,高塔肥含氮太高,不能像傳統肥那樣任何作物隨意施用,不然對土壤環境的污染風險會加大。比如蔬菜適宜施用,而水稻和水果等,則應該多次少量施用,不宜一次性大量使用。然而,農民在實際使用上并不知情,依照按照傳統肥料的方式施用,這對土壤的破壞性很大。他還認為,以前傳統的圓盤造粒等工藝,可以邊生產邊加入中微量元素,而高塔肥在這方面存在不足,所以產品中普遍缺乏中微量元素。
中國農業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曹一平也擔心,高塔肥中氮的含量比較高,如果農民不能掌握好使用方法,很大一部分氮將揮發到空氣中或者流失在土壤里,造成浪費。
生產高塔肥過程中的高能耗也備受質疑。廣東省農科院土肥所副所長徐培智認為,傳統生產工藝是從固體到固體,而高塔造粒則是從固體到液體,然后再到固體,在熔煉的過程中增耗了能量。
此外,生產高塔肥過程中,溫度很高,而尿素遇到高溫(高于133攝氏度),很容易轉化為縮二脲,而縮二脲對作物的破壞作用很大。廣州市凱米瑞化肥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朱愛軍表示,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對縮二脲的控制并不穩定。如果縮二脲含量過高會導致燒苗、燒根,造成肥害,延緩作物生長。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甚至表示,由于高塔技術存在諸多不足,若不加以改進,“在幾年內走向衰落”并不是危言聳聽。
企業分兩派
面對專家質疑,擁有高塔生產線的企業逐漸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派系。
全國高塔肥料的領軍企業史丹利公司顯然是“堅持派”的代表。該公司營銷總監章金明認為,高塔肥使用時溶解比較快,“不浪費就是最大的環保。”他表示,高塔技術跟環保、低碳沒什么矛盾,史丹利一直在生產高塔肥,而且產能也在逐漸地擴大。“雖然大家都清楚整個肥料行業明顯產能過剩,但是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法則,有實力的企業仍然會繼續擴張,逐步兼并一些實力比較弱的企業。”
廣東省一家肥料企業負責人也表示,高塔肥的生產是否存在高能耗目前還存在爭論。從他們公司的生產實踐可看出,與常用的復合肥料制造工藝相比,高塔造粒工藝充分利用圓熔融尿素或硝銨的熱能,無需干燥過程,比傳統的圓盤造粒和轉鼓造粒節省能耗至少一半以上,因此并未存在高能耗的問題。“我們仍然在執著地建設自己的第二座高塔,預計產能60噸/小時。”
也有一些企業正考慮逐步改變產品結構,成為“轉型派”,這其中包括曾借助領先的高塔技術而一躍成為全國著名肥料企業的深圳芭田公司。“我們公司未來發展的重點是控釋肥和綠色生態肥。”芭田公司市場部品牌主管付新霞透露。
朱愛軍也表示,目前凱米瑞的高塔年生產能力達30萬噸,在廣東省屬于前列,不過該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將轉向緩控肥、有機肥等環保友好型肥料的生產。
但記者也發現,即便是這些表示將會轉型的企業,高塔肥料仍然是未來幾年的主打。付新霞表示,到目前為止,盡管高塔的數量越來越多,但市場并沒有飽和,需求依然很大,芭田公司80%的產品都是高塔肥,而且該公司原有的高塔生產線在一段時期內仍會繼續保留。
未來何去何從
據了解,廣東本地肥料企業生產的高塔肥主要是銷往廣東、廣西和海南,市場范圍并不大,因此所有的高塔都不敢滿負荷生產。對于高塔肥的前景,不同的人士所持意見也不一樣。
朱愛軍不無悲觀的表示:“應該只有幾年的生命力”。他解釋,目前國內的高塔肥生產基本上還都屬于二次加工,而國外可以從礦石直接做復合肥,生產成本大大降低。盡管目前國內有一些企業也開始嘗試從磷化工直接轉化生產的工藝,但是工藝銜接較為復雜的從石油化工直接轉化為復合肥的技術依然沒有進展。
“除非生產工藝有所突破,否則結果真的很難預料。”朱愛軍說。
而徐錦發則認為,盡管高塔多了可能會存在惡性競爭,但是不建高塔,很多肥料企業在市場上就難以生存。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高塔在幾年內仍將紅紅火火,占據主流。
一位廠家負責人表示,無論是養分結構還是耗能較高,都不是目前高塔肥料的主要問題。同質化嚴重、產能過剩才是最值得注意的。“僅僅廣東一個省就有十多個高塔,但市場容量究竟有多大,目前還沒有人仔細研究過。”
也有業內人士判斷,盡管高塔技術跟低碳環保存在一些矛盾,但是由于目前全國的高塔數量太多,涉及面很廣,因此國家不會輕易出臺限制政策。“但企業應當居安思危,不要一味求數量、擴產能,而應該在改進技術、減少能耗方面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