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子公司中化化肥[4.47 0.00%]控股有限公司(00297,HK)21日宣布,已經與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Corp.(POT)及另外兩家鉀肥生產商簽署協議。
根據協議,這3家加拿大鉀肥生產商將在2011年最低向中化化肥供應100萬噸鉀肥;2012年最低供應105萬噸鉀肥;2013年最低供應110萬噸鉀肥;或者3年間向中化化肥供應鉀肥量不低于中國鉀肥海外進口量33.33%的份額。
中化化肥表示,公司將獨家從上述3家企業購買鉀肥,3家企業不會向中國任何其他企業出售有關的鉀肥。不過,對于購買的價格雙方還將具體商定。上述供應協議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3年的擬議年度中,價格上限分別為6億美元、7.3億美元和8.7億美元。
中化化肥稱,簽署上述協議的理由是中國國內鉀肥生產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并指出該協議將確保公司通過全球最大的鉀肥供應商之一Potash從加拿大獲得穩定的鉀肥供應。中化化肥稱,今年前9個月,公司從上述3家企業進口鉀肥的交易額為16.06億港元。
“此協議意義重大,對于中方有利,”中國無機鹽協會鉀鹽分會的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不僅有利于中方明年的鉀肥進口談判,而且能保障未來3~5年的國內鉀肥需求。”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鉀肥需求國,對外依存度達近70%。2005年底,在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的統一組織下,中國主要化肥企業建立了鉀肥進口談判機制。從2006年初到2007年底,我國氯化鉀進口價每噸從2130元上漲到2340元,上漲幅度不到10%。但是,2008年鉀肥談判難盡如人意,價格最高漲到4850元/噸。
由于國際壟斷巨頭近兩年堅持對中國實行“寧可犧牲產量也不犧牲價格”的高價政策,2009年鉀肥價格談判沒有結果。
“過去談判是一年一簽,一年一定價。”上述負責人說道,“這個協議變為3年一簽,半年一定價,協議也很嚴肅,不存在毀約的情況。”
2010年,中方與BPC(白俄羅斯鉀肥公司)確定了350美元/噸的價格,談判定價首次下降。不過,加拿大鉀肥等外商尚未跟進這個價格。
據悉,中化集團旗下的中化國際[11.70 -1.18%](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此前曾聘請匯豐控股[82.00 0.55%]有限公司作為顧問,幫助研究關于收購Potash的可選方案,但目前已決定放棄收購。
“這個協議的簽訂,加上國內產能不斷加大,使中方不用再懼怕必和必拓收購Potash。”前述負責人認為,就算中化方面放棄收購,中方也不用擔心。因為目前國內的鉀肥自主產能有500多萬噸/年,加上協議中每年進口100多萬噸,未來3年內完全能滿足每年農業需求600萬噸左右的下限,而農業對鉀肥需求具有弱周期性,彈性很大。此外,國內的自主產能在3年內也會不斷增長。
據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行業分會前會長魏成廣透露,中國希望在2019年前或更早實現鉀肥自給自足,以打破外國在供應上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