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終結中化競購Potash交易可能性的研究報告,揭示了加拿大當地政府在這宗交易中的主要擔憂。中國企業未來必須化解
10月1日,中國國慶之際,加拿大咨詢局(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公布了一份針對Potash公司(Potash Corp. of Saskatchewan Inc.)收購案的分析報告,這份受薩斯喀徹溫省政府委托而做的報告聲稱,來自中國的國有企業中化參與競購Potash公司將給當地政府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這幾乎等于宣布了中化參與競購Potash公司交易的死亡。
但是,對于鉀肥進口依存度高達70%的中國而言,擁有世界鉀肥存量將近一半的薩斯喀徹溫省,依然是一片充滿誘惑的土地,中國企業前往投資或許只是早晚問題。目前在薩省控制著中國企業在海外最具規模一塊鉀礦資產的中川國際礦業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川礦業),就有意引入包括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投)在內的投資者,以開發其在當地的鉀礦。
不論最終中投是否入股中川,抑或有其他中國投資者前往加拿大薩省投資當地鉀礦,加拿大當地政府在Potash交易中表現出的擔憂,都是中國企業未來必須化解的障礙。
死亡報告
加拿大咨詢局自稱是非盈利組織,并不進行有利益傾向的游說,但經常受雇于政府,此次正是受Potash公司所在地薩斯喀徹溫省政府雇傭,研究Potash被收購后的機會和風險。
加拿大咨詢局的研究員把Potash的潛在收購對象分成三類,一類是如必和必拓這樣的產業收購者,其次是類似中國國有企業中化這樣的顧客端收購者,以及由主權財富基金、PE基金或退休基金等為主的財務投資者。報告分析后得出結論,認為必和必拓收購Potash,可利用Potash公司的稅收優惠政策,減少其目前正在開發的Jansen鉀肥項目需向薩省上繳的稅收,十年總額將近20億加元。
但報告認為中化收購可能造成更大負面影響,并提出嚴重警告:“一個更大的擔憂是,顯著降低世界鉀肥價格的運營策略帶來的財政影響。如果收購者選擇忽略市場規律,通過高產量和低價格來競爭市場份額——在必和必拓身上不太可能,但在中化身上有可能——薩省財政影響將非常重大。”
加拿大咨詢局認為,這種策略帶來的鉀肥價格下跌,給當地政府帶來的稅收損失可能達到十年57億加元。報告認為中國公司很可能采取這種策略。
“我們認為必和必拓不太可能追求這樣一種策略,因為這不是他們獲得最大投資回報的最好方式。必和必拓更可能遵守市場規律,如此才能證明其為收購Potash公司支付的溢價。”報告將風險制造者指向中國收購者。“薩省應關注來自國有企業諸如中化的競購,特別是考慮到這是來自一個主要進口國(中國)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諸如中化,并不面對如必和必拓這類商業企業所面臨的約束,因此更有可能不按市場規律來支撐鉀肥價格。中化有強烈的動機帶領世界市場走向價格競爭,這對薩省的生產商,以及全球鉀肥生產商,無疑會帶來損害。中國是極少數2009年針對需求下降和價格下跌沒有縮減鉀肥產量的國家。”
意見分歧
就在加拿大咨詢局報告發表之前,《南華早報》引述消息人士話稱,中化集團公司旗下的中化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與貸款方洽談為競購Potash公司提供融資,以挑戰必和必拓提出的39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報道稱,中化國際與海內外銀行之間的談判還處于初級階段,中化國際尚未決定是否向Potash發起收購。
加拿大咨詢局的報告對中化將是一個嚴厲的警告。此前,業內人士對中化競購意見分歧,支持者的理由無非強調鉀肥對中國農業的戰略重要性。針對中國公司參與競購的分析都來自于一種假設:必和必拓成功收購Potash公司,鉀肥市場的壟斷格局將進一步加劇,使鉀肥市場演變為另一個“鐵礦石”市場。
不過,負責中國對外投資的決策圈內部,對中國企業參與Potash交易不乏否定意見。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金)最近就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從戰略角度看,Potash目前的競購價和估值都處于高位,并購代價較高。
鉀肥其實早已是壟斷市場,世界鉀肥兩大銷售聯盟(加拿大的Canpotex聯盟和前蘇聯的BPC+IPC銷售聯盟)控制全球70%產能,前十大企業控制全球96%的產能。中金報告認為,如果必和必拓實現收購并繼續開發其在加拿大的Jansen Lake項目,其在全球控制的產能占比將從2009年的17.2%上升至2015年的28.4%。
但中金認為,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完全沒有應對之策。據公開信息,未來幾年國內還將有至少170萬噸產能釋放,因此,至2015年,中國在國內外控制的鉀肥產能將達到600萬噸以上,中金估計,未來中國鉀肥使用量將穩定在1100萬-1300萬噸間,2015年中國鉀肥進口依存度約為46%-51%,比2003年-2007年間的68%有所降低。
“2008年國內農民看鉀肥太貴,紛紛選擇了少施或不施鉀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鉀鹽方面的專家鄭綿平告訴本刊記者,這和鉀肥的使用特性相關,一兩年不施鉀肥,對土地和農業收成不會產生顯著影響,因此鉀肥短期消費具備一定彈性。
必和必拓的收購要約宣布后,Potash市值一路攀升,使中國企業參與競購的成本大為攀升。至9月16日,Potash市值已漲至436億美元,相當于過去五年年均的全球鉀肥貿易金額75 億美元的5.8倍,相當于中國過去五年年均進口額19.8億美元的22倍。中國出手等于一次性預支中國未來22年的鉀肥進口成本。
中金公司戰略研究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告訴本刊記者,從中長期看,全球鉀肥市場的供求將維持基本平衡。目前國際投行的主流觀點是,中長期鉀肥價格會穩定上漲或基本與目前持平,很難再出現暴漲局面。“在海外獲取鉀肥資源是必要的,但在目前價格條件和市場氛圍下,選擇競購Potash公司代價較高,風險也加大。”中金的分析師說。
如何出手
“中國企業該不該如此跟風,必和必拓想買什么,我們就跟著買什么?中國企業如果想買,早干什么去了?為什么非等價格被炒高才出手?我們一直嚷嚷著缺這個缺那個,但我們最缺乏通盤考慮和統一部署。”一位中國資源類企業的海外高管向本刊記者表示,像Potash這樣的巨無霸,全吃下來并沒有太大必要,中國企業可以效仿中鋁入股力拓的模式,有策略地參與其中。
中化集團是國內最大的農業投入品(化肥、農藥、種子)一體化經營企業,它與Potash主營業務契合,Potash目前還持有中化集團旗下中化化肥22.06%的股份。
自必和必拓收購事件浮出水面,中化集團就成為市場上最關注的潛在競購對象。中化集團新聞發言人從始至終未對中化集團是否參與做出評論,但表示“對此事關注”。英國《金融時報》此前報道,中化集團聘請了德意志銀行和花旗集團擔任財務顧問,Potash已和中化集團顧問多次接洽。
不過,一位接近中化的消息人士向本刊記者表示,中化內部有意見認為,Potash是想借中國公司競標抬價,缺乏合作誠意,單憑中化一家實力,光靠銀行貸款也很難吞下Potash。
業界對中化參與的可能性則一直抱有懷疑。曾在必和必拓任職的一位高管對本刊記者分析稱,中化自身財力不夠(資產僅200多億美元),在國際市場上并非一個有很深資歷的玩家,加之中國央企身份,很難取得賣家和加拿大政府的認可。
至于另一個可能的參與方中投公司,的確對鉀礦有興趣,不僅與Potash有過接觸,還接洽過同樣在加拿大薩省擁有鉀礦的中川礦業。不過,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投認為Potash公司估價過高,興趣也不強烈。
無論中化亦或中投,不得不考慮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如何令加拿大政府放心地接納來自中國的投資者?Potash公司所在地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省長華爾(Brad Wall)此前已間接表達了反對,認為由來自世界最大鉀肥進口國之一的公司在全球最大鉀肥公司Potash中持有大量股份,不符合薩斯喀徹溫省的最佳利益。
加拿大咨詢局的研究報告進一步證實了薩省省長華爾的擔心,也挑明了當地政府關注的兩個問題:稅收和就業。報告建議,加拿大政府在審批交易時,可附加條件要求收購者將總部保留在薩省當地,并且高管在當地居住等等,同時可調整稅收政策以獲得合理財政收入。
不管中國企業是否參與Potash公司競購,未來都需要考慮如何消除加拿大政府的擔憂。與其他外國投資者合作,或是中國企業一個不得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