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各縣(市、區)植保站田間監測,北林、巴彥、賓縣、密山、海林、樺南、訥河、克山、拜泉等部分大豆主產縣(市、區)發生大豆菌核病危害,一般發病株率2-5%,個別地塊發病較重,其中北林區發病較重地塊病株率為18-25%,最高達70%;巴彥縣紅光鄉兩戶農民在低洼地塊種植農菁豆1號(大豆)約50畝,發病株率達30-40%,預計將減產40%。
大豆菌核病是一種大豆生產中后期發生,對產量影響極大的病害,發病株一般減產50%以上,嚴重可致絕產。今年發病主要原因:一是田間菌源充足。主產區大豆重迎茬面積大,為大豆菌核病的發生提供了豐富的菌源。二是栽培條件有利。各地大豆田封壟好,田間郁閉程度較高,形成了對菌核病發生較為有利的田間小氣候。三是氣象條件有利。進入7月以來,我省降雨次數、降雨量比常年偏多,田間濕度大,有利于菌核的萌發。為此,各地要高度重視,做好田間調查,向農民宣傳大豆菌核的危害性和防治的必要性,指導農民采取綜合措施開展防治,有效地控制大豆菌核病的發生蔓延。監測及防治指導工作應注意以下問題:
1、大豆菌核病田間初侵染是以殘留在田間的菌核萌發成子實體(俗稱小蘑菇)后產生孢子,隨雨水在植株的中下部侵染,初期癥狀在葉腋處或莖桿(花、莢也可侵染)上形成水浸狀斑塊,后斑塊逐漸擴大形成局部潰爛,并伴有白色菌絲,發病晚期有黑色菌核形成。因此,田間調查一定要認真細致。
2、菌核萌發形成子實體的必備條件是土壤含水飽和或積水8小時以上。因此,調查的重點應在歷年菌核病發生較重且低洼易澇地塊。
3、組織農戶開展防治首先要對重點地塊進行巡查,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并帶出田外深埋處理;在發病面積較大時,不但要及時拔除病株,還要對病株周圍噴藥保護。需要全田噴藥保護時,建議采用機動式彌霧機,噴口向下作業,確保中下部植株葉片著藥。防治藥劑可用50%速克靈(腐霉利)、40%菌核凈、50%撲海因(異菌脲),每公頃用量1.5公斤,對水噴霧,隔7天用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