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 日至13日在煙臺市舉行的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工作會議上,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總團副團長兼小麥分團團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振文說,從小麥品種來講,許多品種還沒有發揮出增產潛力。目前播種的眾多品種都表現出良好增產性,每畝500 公斤以上的品種很多。如濟麥22,今年經受住干旱和倒春寒的考驗,高產攻關實打畝產 789.9公斤,創我國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去年秋播面積達2300多萬畝,成為山東30年來年度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被譽為“小麥狀元”。
玉米品種山東省具有絕對優勢,以登海系列為代表的玉米良種表現出良好的高產性能,創造了每畝1402.86 公斤的高產記錄。 自 2007年以來,玉米高產攻關卓有成效,兗州、岱岳、滕州等10 余個縣市區玉米產量突破每畝1000公斤,有力帶動了我省玉米生產能力的提高。
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總團副團長兼玉米分團團長、山東農業大學董樹亭教授介紹,到目前,山東玉米生產已進行了8 次玉米優良品種的更新更換,每次更新更換都促進了玉米產量的大發展。
我省夏玉米高產攻關自1988年畝產首次突破1000公斤,至2009年已有12個年份超過該產量目標。山東夏玉米區試品種平均產量為每畝 597 公斤,而單產最高的2007 年畝產僅為441 公斤,與高產記錄乃至區試產量差距甚大。
好品種為什么種不出好糧食呢?董樹亭等專家認為,問題出在地力上。長期以來,糧食生產以化肥投入為主,有機肥用量減少,地力衰退嚴重,有機質含量降低,難以滿足作物生長所需。目前大田生產地力基礎差,土壤肥力不足,水澆條件不夠,灌排條件落后,導致產量低下。由于磷、鉀肥缺乏,降低了氮肥利用效率。山東年消費化肥 460 萬噸左右,而氮肥利用率不到 30% ,每年僅氮肥損失500億元以上。
另外,良種良法不配套,品種的遺傳產量潛力難以發揮。有專家指出,種子是 21世紀的,種法還是 100年前的,產量質量怎么上得去?
亟須建設小麥“優勢產區”
在8月12日至 13日舉行的工作會議上,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的專家們認為,保持糧食生產穩定,除了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政策支持、農業補貼外,抓好小麥“優勢產區”建設非常重要。專家們根據自然資源條件和小麥產業發展特點,將我省主要小麥產區劃分為魯西北、魯西南、魯中和魯東4個優勢區。
魯西北小麥優勢區東起膠萊河,北臨渤海和萊州灣,共涉及8個市, 55個縣市區。小麥播種面積 2000 余萬畝,占全省小麥面積的35% 左右,是全省小麥最大產區。影響該區小麥產量的因素是降水少,土壤養分低。對策是以抗旱治水為中心,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合理施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魯西南小麥優勢區。該區涉及5個市, 28個縣市區,小麥播種面積1600余萬畝,占全省小麥面積的29% 左右。該區水資源較豐富,但灌溉設備及渠系配套不健全,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夠。 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本區溫、光、水、土等優越的生態條件,提高小麥單產。
魯中小麥優勢區。該區涉及9個市, 43個縣市區,小麥播種面積1200萬畝左右,約占全省的 21% 。是全省山丘面積最大,小麥產量較低的一個類型區。
魯東小麥優勢區北、東、南三面環海,西以膠萊河為界,面積約900萬畝左右。
省農科院研究員、小麥分團副團長黃承彥說,我省小麥面臨三大挑戰,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自然災害頻發,三是要同時滿足社會對產量與品質的要求。所以,糧食要穩定或有所突破,就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依靠品種和栽培技術創新。
據了解,目前全省耕地,能做到旱能澆,澇能排的良田才到一半,還有一半基本靠天吃飯。還存在大量旱地或水利條件不太好的田地。 玉米專家李登海指出,當前糧食生產面臨良田少、投入少、人力少,病害多,效益低等難題。他建議,應對全省良田面積作一個普查,摸摸家底,做到心中有數,保障最好的地種上糧食。此外,針對我省各地不同的土壤狀況、設施條件,在品種選育上,要注重對不良環境適應性強,抗病、抗旱、抗逆性強品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