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緩控釋肥發展迅速
我國緩控釋肥產業時間雖然較短,但發展速度迅速。張民分析說,我國在2005年以前緩控釋肥總量不過3-5萬噸,2007年約為35萬噸左右,而目前產量已超過100萬噸,約占世界緩控釋肥總產量的1/2,2007-2009年年均增長超過60%,目前我國化肥年均增長率約為3%,復合肥年均增長率約為7%,緩控釋肥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化肥和復合肥的增長速度,且現今緩控釋肥產業增長的勢頭仍然沒有減弱,關注緩控釋技術的企業不僅僅局限于復合肥企業,上游的氮肥企業也開始對此表現出強烈的關注,據估計,未來3-5年仍會以50%的年增長率遞增。但緩控釋肥產業是新興產業,目前市場份額還很小,其總產量不到化肥總產量的1%,假設化肥總量不變,如果按照緩控釋肥未來3年年均增長50%,其后年均增長30%計算,到2015年緩控釋肥產量可能達到650萬噸,份額還不及化肥總產量的5%,因此其發展空間廣闊。
緩控釋肥發展與速效肥發展相互補充
我國緩控釋肥發展迅速,能否替代當前的速效肥料?張民說,發展緩控釋肥并不是完全替代當前的速效肥料,速效肥雖然損失嚴重但其見效快,緩控釋肥能減少施肥損失,兩者互相補充,將是今后施肥體系研究的重點。
我國化肥產品結構不合理,單質肥料比例過大,復合化率較低,目前只有30%左右,與世界平均水平50%、發達國家80%的水平尚有較大差距,作物專用肥的使用比例更小,因此復合肥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其產業集中度將逐步提高,向高效化和專用化方向發展,緩控釋肥和復合肥相互補充,將會逐步弱化單質化肥的地位。
利好因素將促進緩控釋肥產業發展
哪些利好因素將促進緩控釋肥產業發展?張民分析說,一是種植業結構調整。近幾年來,我國農業種植業結構不斷深化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而經濟作物投肥比例明顯高于糧食作物,據統計,經濟作物的需肥量一般是糧食作物的1.2-2.6倍,因此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我國化肥投入總量還會增長,這將是對我國資源與環境的巨大挑戰。同時,人們對經濟作物的品質要求遠遠高于糧食作物,所以對肥料品質要求也將提高,經濟作物的產投比要高于糧食作物,其對肥料成本的敏感度要比糧食作物相對弱一些。因此種植業結構調整對緩控釋肥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是面向大田作物是緩控釋肥發展的方向。如何降低緩控釋肥生產成本,一直是困擾行業發展的難題。我國緩控釋肥的研究從開始就致力于面向大田作物,并且在此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一是在膜材料方面我國取得了重要突破,開發出了成本相對低廉、控釋性能較好的膜材料,有效的降低了生產成本;二是在采用緩控釋肥與常規復合肥摻混型BB肥,使速效養分與緩效養分有效結合,不僅符合作物生育周期需要,而且大大降低了生產和使用成本,是我國緩控釋肥今后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緩控釋肥發展需要政府相關扶持
由于緩控釋肥在增產增收、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各國也紛紛出臺相關的產業政策支持緩控釋肥產業的發展,美國2009年10月出臺緩控釋肥國家補貼激勵政策,補貼水平約為每英畝12-22美元,每農戶可連續申請5年,每個農戶每年的最高補貼為40000美元。而我國雖然大力鼓勵緩控釋肥發展,但目前除了政策支持、科研及產業化研究等方面的支持以外,對其推廣應用缺乏有力的支持。為此,張民建議,我國對于緩控釋肥應用的補貼可借鑒美國的緩控釋肥補貼政策或者國內目前較為成熟的有機肥補貼機制,以促進其在我國大面積推廣應用。
張民對緩控釋肥產業發展充滿信心,他說,這一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今后仍會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市場份額持續提升;產品類型不斷豐富,向多元化格局轉變;產品市場逐步細分,面向作物的專用控釋肥將是今后發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