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眾所周知植物源農藥與傳統農藥相比,具有活性成分為天然物質,施用后易分解為無毒物質,對環境無污染;組分多元化,使害蟲較難產生抗藥性;對有益生物安全;原料來源于生物質,不消耗化工資源,屬于低碳概念;植物源農藥是新型高效、無殘留、無公害的所謂的“綠色農藥”。由于成分多元化,活性成分的不穩定,藥效作用緩慢,,原料限制不易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宣傳與推廣力度不夠,導致我國植物源農藥開發、生產與應用較少。
隨著我國農藥產業結構大規模調整的深入,未來中小型農藥企業競爭與生存壓力不斷增加;產品加快升級換代凸顯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品質和生態環境要求越來越高;植物源農藥適合多品種、系列化和小規模生產;我國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生物源農藥開發技術水平較高,植物源農藥有望成為我國農藥特色自主創新突破口,作為“綠色農藥”有助于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因此,植物源農藥開發、生產與應用意義非凡,值得研究機構、生產企業與農資銷售部門思考與重視。
開發方面,化學工業經過長期的發展,目前已經進入成熟期,新的化合物結構設計與開發日趨困難,費用越來越高,據相關資料報道一個新型化合物結構的農藥開發需要上億美元,而且新藥在未來應用中還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給新農藥研發帶來較大的風險。高額研發費用目前國內大多數研究機構或企業難以承受,但是不進行自主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我國永遠不能成為世界農藥強國。因此我國農藥研究機構和企業可以借鑒發達國家農藥開發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利用我國豐富的植物資源,從植物體重尋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質,并以這些活性物質為模板或先導化合物,通常再經過化學結構的改造,來探索開發為新品種的可能性。這雖然會增加一些“前期”工作,卻顯著增加了研發的“命中率”,從而開發出具有我國特色的植物源農藥新品種。同時加大植物源農藥與化學農藥之間的混配型新農藥開發。不僅農藥如此,我國部分新型醫藥的開發也體驗這種開發模式并獲得成功。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進步,為植物體活性物質的篩選、穩定性和作用效果的提升提供一定保障。
生產方面,由于植物源農藥的來源區域局限性和生產規模受到一定控制,而且品種較多,適合具有一定開發能力但是整體規模不大的農藥企業生產,避免陷入近年來農藥紛紛以規模化擴張求發展的道路,避免同質化競爭,不僅避免在未來激烈競爭中規模不大的劣勢,也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農藥產業結構調整和多元化、精細化的發展。
應用方面,相比開發與生產我國植物源農藥應用更為薄弱,產品不穩定和見效慢制約了農民用藥的選擇;性能和市場需求不穩定讓經銷商不感興趣;最為關鍵的是目前市場上“有機綠色農產品”魚龍混雜、監管不力和信用缺失,導致銷售價格上不去,嚴重挫傷了農民使用植物源等生物農藥的積極性。目前應用主要集中在出口的蔬菜、水果和茶葉中,也側面反映了這個問題。隨著國家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強化食品安全、重視生態環境、規范市場監管。生產、流通企業與政府聯手加大的宣傳與推廣力度,有理由相信我國植物源農藥具有較大市場需求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